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中华文化,辉煌璀璨,但令人遗 憾的是,作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 文明古国,却在地标上存在严重的短 板,有不少流传千古的国粹精品,却
由于国人地标意识的淡漠,而被他国 抢注。为此,以《中华地标》栏 目等形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 掀起一波声势浩大的中华地标大抢救活动。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 中心副主任、中华地标品牌公益工程 办公室主任李涛,在2017年岁末接受
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地标》之所以取得今日的成就,功劳应属于 整个文创团队,他在其中只不过是扮 演了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或者说他
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做了件该做的 事。这话从理论上讲没有一点瑕疵,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 中华地标》的最初创意,的确源于他
对地标长期研究后迸裂出的思维火花。 不但创造了文化栏目罕见的较高收视 率,还奇迹般地产生了核裂变式的溢 价效应。
那么,中华地标的价值和意义究 竟何在?《中华地标》的最初创意和目前的运作状况如何?栏目后续反响如何?带着 一系列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地理标志保护已刻不容缓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地标的意义日趋凸显。您作为“多年来致力于中华地标文化研究和中华地标经济产业发展研究与推广的专家,请谈一下您对地标,尤其是农产品地标的看法。
李涛: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地标研究的工作者,我 对中华地标有着特殊的感情,深知地标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商标法》第16 条第2款将“地理标志”
定义为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 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 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它不但可以促进当地及国家经
济的发展,还可以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地理标志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的 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多样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以及悠久的 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造就了 众多地方名优特产,包括在世界上享 有盛誉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优质产品。
但是我国法律,却在近几年才有了关 于地理标志保护的专门规定。正是因 为法律滞后,许多原本属于中国的地 标产品,却被他国恶意抢注,为此,
我们损失惨重。因此,地理标志的保 护已刻不容缓。 为了增加人们对地标的认识, 在 2016年底,我与南京农业大学中
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等人 合作,专门编写了一部《中国农业 地标文化集萃》,系统阐述了以农 业部审批通过的逾1700件农产品地
理标志为基础,兼顾区域平衡、社 会影响力、文化代表性等因素,精 心筛选出18类 300多件农业地标产 品。较为精要地展示出了中国农产
品地理标志的产品特质及文化内涵, 以文化树品牌,以文化促发展。可 以说,该书的出版,对中国地标文 化的宣传介绍、保护研究,特别是
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从《中国农业地标文化集萃》一书出版,到《中华地标》栏目出现,时间跨度虽然不大,但却在站位和影响力上,无疑是一个大的飞跃和升级。请您谈一下,最初的创意是如何产生的?并如何快速转化为实际行动的?
李涛:由于多年来从事中华地标 的研究,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地标在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中国 农业地标文化集萃》一书的出版,引
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期待,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那么,能不能用更好 的方式将中华地标展现在世人面前? 影视媒体无疑是一种全新的选择,它
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 还能依托高科技手段,将文化脉络、 历史经纬糅合进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 “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
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 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绵延几 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农耕文化是中华 文明形成的基础之一,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 分,地理标志往往承载着一个地区的 文化和历史,发掘整理推广优秀地标 文化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抓 手之一。
受习总书记思想的启发,我们决 定响应国家品牌战略,立即行动,进 行全方位论证。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 文明研究院、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
会发起和公益支持的“中华地标品牌 公益工程”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梳理 思想、勾勒蓝图,并以树立中华优秀 地标品牌,弘扬中华优秀地标文化,
促进地标产业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 中国文化自信为指针,开启了全方位 的头脑风暴,并在北京电视台的通力 合作下,正式确立了《中华地标》
栏目,并于2017年6月正式启动,且是纯粹的公益活动。
彰显民族品牌
记者:《中华地标》栏目的主旨创意有哪些特色?目前栏目反响如何?
李涛:这是一档以挖掘、传扬“中 华地标文化”为宗旨和内容的大型文 化专题栏目。通过演播室现场,以主 持人+专家型嘉宾的形式,针对当期
节目所设置的主题和前期外拍回来的 小片,从人文学角度、社会学角度、 传统文化角度等,进行深入的对话、 分析和讲解,充分展示民族自信、文 化自信。
栏目是“中华地标品牌公益工 程”办公室与北京电视台合力打造的 中国第一档融合实景外拍、专家解读, 以及地标产品推广的大型文化专题节
目,旨在全方位阐述解读“中华地标” 的内涵、外延,打造中华地标品牌, 最终让中华地标品牌走向世界。应当 说,中华地标文化载体,包涵上万个
产品、项目和特定地域,而且还在不 断丰富壮大。这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公 益服务目标体系和任务包,同时又是 一个海量的文化资源宝库、经济资源
宝库,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经 济优势、消费体验优势和文化交流互 鉴优势。因此,以“中华地标品牌公 益工程”和《中华地标》电视栏
目为纽带,带动地标行业、地标产业 和有志于地标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进 一步动员起来,行动起来,形成弘扬 中华优秀地标文化、打造中华地标品
牌的强大力量。
《中华地标》在全国范围内 寻找和发现具有历史之美、文化之美、 人文之美、情感之美、故事之美的“中 华地标”以及与“地标”在一起的人
的生活、命运故事。把高大上、充满 民族情怀的“中华地标文化”通过百 姓生活展现出来,输出的不仅是“地 标故事”,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截至目前,节目组已走进了西 藏、云南等地取材,深入挖掘中国地 标文化。该节目已于2017年11月26 日在北京卫视文艺频道进行首播。特 别是《西藏篇》四集播出后,反响强 烈,平均网络点击量在15.5万以上。
前不久,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通过 《北京地区广电节目监控周报》,高 度表扬《中华地标》栏目“打造 中华地标品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体现了媒体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 任感”。 为了这档栏目,我们的确下足了 功夫,专门组建了强有力的运作团队。 从创意班底,到外拍人员,都是优中
选优,可以说个个都是精兵强将。这 既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拍摄组就有8 个,他们日夜奋战,为了捕获一个理 想的镜头,拍摄团队要经常扛着摄像 机到达深山的边远村落,与当地的村
民进行面对面最接地气的沟通。邀请 政府官员、农人、百姓共同讲述自己 属地的地标文化故事,充分挖掘、展 示中华地标当地人、物、景的不同风
采与独特韵味。把人文、物产和经济 等全部糅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艺术的 手法再呈现给观众,从另一个角度, 以唯美、探秘的风格给大家带来一种
视觉的解读。
后期制作,也打破常规,通过技 工解读、基地演示和主官旁证等方 式,加上时空穿越、画面切换等高 科技手段,再配上专家的精准诠释, 可谓画龙点睛。至于我在节目中的 三个问答环节,体现的更多的是专 业方面的考量。
讲好节目的背后故事
记者:你们是如何获取地标拍摄的新闻线索的?栏目背后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李涛:准确地讲,有关地标产品 的区分,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做了严格 的界定。我们绝对遵循这一硬性规定。 我们将节目锁定在“中华地标”中
蕴含传统文化的“地”“景”“物”“人”“民 间手工艺”,以文化和情感为线,以人 物命运故事和物产历史传说为珠,编
织成一串韵味独特、闪耀着中华传统 文化美的珍珠项链。中华大地地域辽
阔,物华天宝。从东北沃土深藏的长白山人参,到西南被誉为“川菜灵魂”的郫县豆瓣;从东海之滨浓郁甘醇的西湖龙井茶,到西北驰名中外的吐鲁番葡萄;天山脚下,关中平原,齐鲁大地,彩云之巅……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明,展现着中国地理标志城市、物产最光彩夺目的魅力,这些都将成为节目内容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目前,我们获取地标拍摄的线索有三个来源途径:一是按图索骥;二是地方宣传部门主动推介;三是地标持有者自我举荐。但无论何种方式获取的拍摄线索,我们都经过严格审核,以确保地标的真实性。目前,我们整个团队,都处在最佳工作状态。栏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尤其是西藏地标系列之一的墨脱石锅节目的播出,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果,价格也一路走高,竟出现了一锅难求的局面。
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栏目对于推动地区扶贫,也提供了较直观的介绍,从中能够更准确分析地域优势、标志性物产优势与文化特点,促进和推动当地农贸、旅游等多方面发展,使《中华地标》栏目达到了“中华地标、增强文化自信、助力脱贫攻坚、致富一方百姓”的主题理念。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