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水稻+”:有助实现增产增收

2019-01-15    来源 : 石 烨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 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约占粮食总 面积的30%,总产4000 亿斤以上,约 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65% 的人 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并不高,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水稻生产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那么水稻到底应该怎么种,才能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答案是“水稻+”。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 任刘天金介绍,“水稻+”是在稳定水 稻生产、守住水稻产能底线的前提下,以优化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形成的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现代种植制度,是提高品质、推进绿色兴农的有效途径,是保障供给、实现质量兴农的必然选择,是增加效益、加快品牌强农的关键举措。

稻鳖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 稻鸭共生……多种“水稻+N”的种植 模式让田野变得精彩多姿。 截至目前,全国“水稻+”的应用 面积约为2500 万亩,按亩均效益2000 元计算,实现经济效益500 亿元。同 时数据显示,仅以稻渔共生模式为例, 就可减少用肥20% ~30%、减少用药 30%~40%。

“水稻+” 田野闪耀多重种养方式

每到冬天,都是甲鱼销售的旺季。一方面冬天是进补的季节,另一方面,冬天的甲鱼,因为不进食,体重会减轻,肉质更精,口感更有嚼劲,滋味自然更胜一筹。

在浙江省安吉县天子湖镇高庄村,一大早,养殖户们拿起网袋,穿起皮裤,忙活着下塘抓甲鱼。塘边,来自各地的客商早已等候着,将一只只鲜活的甲鱼装好运输出去。

前几年,一度红遍县内外的高庄甲鱼,随着市场行情变化,逐步走了“下坡路”。不少养殖户意识到,只有转型,才能带来新生,探索“稻鳖共养”不失为好路子。

养殖户谢连贵是第一个“吃螃蟹” 的人,从2012年20亩试验田起步,现 在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面积也逐年 增加,现在已经达到了500亩左右。 在高庄甲鱼专业合作社基地里, 笔者看到,500亩农田的水稻全部收割 完毕,但田里却灌满了水。“因为里面还养着甲鱼。”合作社负责人谢连贵说。

养甲鱼的农田就是不一样。笔者看到,高庄甲鱼合作社的农田田埂很高,一亩见方的农田四周用水泥石板浇筑,农田内部,还开了一条深沟,那就是甲鱼的“家”,由于天冷,甲鱼藏在水底淤泥中,并不见踪影。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今“水 稻+N”的新型种养殖正在兴起。在安 吉县梅溪镇悟农家庭农场,550亩的水 稻田里,曾经在田里“嘎嘎”叫唤的麻鸭声、漫天飞舞的赤眼蜂都已消失不见,唯有田埂边种植的波斯菊还摇晃着花朵。“我们采用的是绿色防控措施。”悟农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建国说,稻田养鸭和赤眼蜂能杀死害虫,此外田埂边种植的香根草可以吸引田间的害虫来香根草上生活,波斯菊、芝麻可以吸引害虫的天敌来到田间,而赤眼蜂还可以依靠波斯菊、芝麻的花蜜来发展种群,通过这些措施杜绝了农药的使用。

在梅溪华光村,草滩农场也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今年农场实验的稻鱼共生模式获得成功,此前,草滩农场就试验过稻虾共生,种一季稻,养两季小龙虾,用几次漫灌水淹的方式就让水稻和龙虾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近年来,种粮大户、粮食合作社等纷纷和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各种水稻种植技术和模式,让原本单纯的水稻种植变得精彩起来。

“水稻+” 提了品质 多了收入

走进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虽然稻谷已收获完成,小龙虾也不见踪影,但田成方、路成网的田野仍在。“如果你早两个月来,这里热闹得很,光脚踏进水稻田,不时有小龙虾露出头来,拍打脚背,但你抓不到它的,小龙虾会在泥里打洞,它一钻进去你就抓不到了。”草桥镇卢圩村党支部书记戴中辉笑着说,他们稻田里的龙虾 质量好,每斤能卖到35元。 “这样种植,1亩地能顶10 亩地 的收入!”草桥镇卢圩村农民孙守帅说,稻田里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绿色稻米能卖好价钱,小龙虾更受市场欢迎。

这笔账是怎么计算的?孙守帅蹲在田埂旁,给笔者算起账来:“龙虾 上市旺季,每斤至少能卖30到40元! 过去每年一稻一麦,每亩地最多赚不 到1000 元,现在稻虾共养,每亩田每 年产200 多斤小龙虾,按全年平均价 每斤25 元计算,单小龙虾一项就有 5000 元收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 可以节省农药、肥料300 元,虽然每 亩水稻产量从1000斤降到了700多斤, 可稻子品质上去了,价格每斤能卖到5到10元,每亩又可收入4000元左右。 1亩地几乎有了10亩地的收益。” 在窑湾镇腰庄村,有一处百亩蛙田,几十个用纱网笼罩的养殖池引人注目。这是邓和平三兄弟合伙搞起的青蛙养殖基地。他们在稻田养青蛙、泥鳅。青蛙吃害虫、粪便为稻田施肥,泥鳅吃饲料残渣、净化水质;稻米为青蛙和泥鳅遮阳。百余平方米的养殖池内,形成了闭合生态环。

三兄弟之一的邓品良算了一笔 账,今年青蛙亩产可达3000斤,明年 有望突破5000 斤,按照最低售价25 元 / 斤计算,青蛙一项每亩纯收入3 万元以上。泥鳅每亩收100 斤,纯收 入1000元。绿色无公害水稻,售价更 是高达15 元/斤。“今年,基地里亩 均纯收入有望突破4万元。”

“水稻+”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开展‘水稻+N’种植模式,效 益基本上都比单纯种养殖要高。”安吉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侯建军说,农户从事种养殖,首先看重的就是效益,而通过“水稻 +N”的模式,效益不仅要比原先高, 而且也有效杜绝了农业面源污染。 大米卖10元/斤,5年生甲鱼100 元/斤,这是高庄甲鱼合作社今年给出 的产品单价。而1亩田里可以产大米 300斤、5年生甲鱼1000斤,合算下来, 1亩田一年的效益就达到了23000元。 生长在稻田里的甲鱼以害虫等为食,而为了保障甲鱼的健康成长,稻田里也施不了肥、打不了药。“甲鱼就是绿色大米的形象代言人。”谢连贵说,客户看到稻田里活蹦乱跳的甲鱼,就知道这肯定是绿色产品,销路完全不愁。 在2018 年年中,高庄村和上海陆 家嘴合作,打造陆家嘴自贸区农副产品供应服务模式,将高庄的农副产品直供陆家嘴,高庄甲鱼合作社的大米和甲鱼就是其中的主角之一。

在草滩农场,稻虾共生模式让出产的大米被订购一空,一季大米两季 虾,除去成本亩产收益超过3万多元。 “好生态带来好效益。”赵建国尝试绿色防控措施,有他自己的打算。

以前他的稻谷都是直接出售给粮库,今年准备自己加工、销售大米,而只有生态大米才能卖得好、价格卖得高。

赵建国说,以前种植水稻,一季至少要打三次农药,加上人工成本, 每亩需要200多元。而通过绿色防控, 这部分成本省下来了,种植出的生态 水稻产量有800千克。 “加工好的大米最低价格也能卖 到5元/斤。”赵建国说,800 千克稻 谷可以加工约500千克的大米,这样算 下来,也比之前出售稻谷要合算多了。 选择“水稻+N”种植模式,不仅 仅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是对“绿水青山”的维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真正践行了“两山”理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