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深刻把握我国农情国情,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目标导向和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问题导向,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承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重任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正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长幅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了服务乡村振 兴战略,4月3日,农业农村部、财政 部联合发布2018 年财政重点强农、惠 农政策(以下简称“政策”)。
政策涉及农民直接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支持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支持农业防灾救灾、大县奖励政策八个方面 37项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
究部研究员程郁表示,政策主要集中 在 “人、地、钱”三个方面。在“人” 方面,重点加强了对农业新兴主体——
职业农民的培训支持。在“地”方面,加大了向生态和生产相平衡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钱”方面,从过去纯粹与产量挂钩的支持方式转变为以耕地基地保护为主,逐步向绿色生态补贴的支持方式转变。
对比2017 年,政策在保持原支持 力度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惠农措施。
在补贴方面,增加了对大豆和棉花的补贴,补贴资金采取“一卡(折)通”等形式兑付给生产者;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增加了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增加了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在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对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财政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适当补贴;在支持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增加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
业内专家认为,这传递出几个信号:
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范围逐步扩大。从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顺应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生产结构,开始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同时向特色优质产品倾斜。
二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增加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将三产融合深入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从数量到品质的阶段。
三是增加了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以先进的服务体系来带动小农户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使生产方式变得更加便利。
四是在农业生态生产方面支持力度明显加强。未来我国必须要逐步向支持生态发展转变、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走绿色补贴的道路。
为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和激励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与金融机构主动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
于开展2018 年度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 点的通知》强调,2018 年金融支农服
务创新试点应重点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支持引导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并着力在产品模式、运行机制、支持方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财政部农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实现实质性运营。重点服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小微企业。支持各地采取担保费补助、业务奖补等方式,加快做大农业信贷担保贷款规模。
此外,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通知,要求 做好2018 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
工作,强调坚持将整合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由试点贫困县根据年度脱贫任务及巩固脱贫成效需要,用好用足整合试点政策,实事求是确定年度计划整合资金规模,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做到“应整尽整”。
强化品牌效应 走向富农时代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不少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能叫得出口的农业品牌却不多。“多小散弱”“杂而不亮”是我国农业品牌普遍面临的问题,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从而导致农民收入无法得到质的提升。
6月8日,农业农村部常务会议审
议并原则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增强品牌意识,力争使农业品牌规模、质量、含金量、影响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促进农民增效、农民增收。
《意见》提出,力争3 ~ 5 年,
我国农业品牌化水平显著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信任度、溢价能力明显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和效益提升作用明显增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市级多层级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农业品牌梯队全面建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元化营销的现代农业品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文化底蕴
深厚的国家级农业品牌,打造300 个 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 个 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1000个农产品 品牌。
《意见》指出,要筑牢品牌发展基础。将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义,坚持市场导向、消费者至上,把安全、优质、绿色作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始终,将绿色生态融入品牌价值。大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形成完整体系。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强化农业品牌原产地保护。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意见》强调,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农业品牌建设和管理,制订实施方案,将农业品牌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任务。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等,规范品牌创建标准。结合“三区一园”建设,创新民间投资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品牌引领下集聚,形成品牌与园区共建格局。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商务、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创品牌、管品牌、强品牌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农业品牌诚信体系,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将品牌信誉纳入国家诚信体系。
为确保政策落地,《意见》强调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公共服务。鼓励地方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支持农业品牌建设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整合内部资源,安排专项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参与农业品牌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
年收入分配重点工
作》明确提出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职业农民增收专项激励计划也已进入评估期,多地申报进入新一轮试点名单,接下来将进入名单筛选阶段,随后开启第二轮试点。《乡村振兴战
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之年,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推进产业兴旺是核心,促进农民增收是重点,实现生态环境好是关键。实现这些,国家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比如说,财政支农在各领域不断推进,提振了市场信心,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与发展信号。我们相信,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真正运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局面一定会加速实现。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