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寻访绿茶之魁

“游黄山天下无山,品猴魁天下 无茶。” 清明过后,来到黄山,听到当地 人津津有味地说起这句对子。乍一听, 觉得有点儿夸张,真的游过品过,还 真觉得是那么回事儿。 屈指算来,距上回登黄山,已隔 整整38年!黄山脚下的太平猴魁绿茶 发源地,也是去过的。那是4年前, 正值采茶旺季,那个崇山峻岭中的小山村,人头攒动,几如闹市。今年早 来一周,新茶仍长枝头,许许多多采 茶制茶工人尚未上山,正好可以乘着 “大战”前的清静,好好寻访品味一番。
  
  山高雾大出好茶
  现如今,太平猴魁鲜茶的产地, 主要分布在黄山北面的太平镇一带; 而其核心产区,圈定为该镇的12个村 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区内人家437 户,1400 余人口。若论太平猴魁 的正宗发源地,又只限定为猴坑、猴岗、 颜家三个自然村。它们不在山间就居 山巅,地势高,平时人迹罕至。正应 验了那句老话:山高雾大出好茶。 经朋友引导,我们先到猴岗人郑 允良在太平镇开的“魁之源”茶庄, 品了一杯主人沏的“野茶”。小郑拣 茶入杯,先倒入少许开水,待干茶滋润, 方冲水满杯。刹那间,茶汤绿澄透亮,漫溢出一股好闻的山野芳香。小郑说, 这野茶,长在山涧边崖壁旁,采摘殊 为不易,且只采一茬,相当珍贵。瞧 着水中绿茗,我揣度,这野茶,会不 会与太平猴魁有着某种因缘?
  进山的路,记得极险。上回,到 山下换了辆微型面包车,沿着悬崖上 凿出的一条窄道,颠簸盘旋上升。狭 窄处,车轮几乎贴着崖壁转动。我坐 副驾驶位置,眼下就是万丈深渊!顿 觉心跳加快,血冲脑门,不得不把目 光收回车内。这次仍然坐的小面包, 但见路面铺了水泥,悬崖边修了围栏, 五六里路途,少有会车,司机把车子 尽量贴着里边开,因此感觉好了许多。 抵猴坑村下车,出村又沿一条山 道爬坡。小道陡峭湿滑,不少地方只 容一人通过,据说常有毒蛇出没。走 一小会儿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却 见一个个扛着重担的挑山工,擦身而 过,把采茶季需用的粮油酱菜等物品,先期运上山。路边,漫坡的茶园里, 一簇簇老枝,吐出一根根嫩芽。近前 细瞧,茶芽粗实健壮,阳光下亮出细 绒,显露金线,现出特有的靓色。间 或有大个儿的蜜蜂,在翠叶间嗡嗡盘 旋、嬉戏交配,它们是把绿色茶园, 当作了延续生命的爱巢。一块块茶园, 有花树相隔,红灿灿的映山红最是抢 眼。还有绿绿的竹林,随风摇曳,林 中正有竹笋破土而出。蜜蜂、映山红 和竹笋,一向被茶乡人视为茶季的前 奏,它们一齐露面,表明丰收的日子 已经不远了。
  道旁立着路标,指向猴岗村的浮 水宕和凤凰尖,标明前方海拔为709 米。“这个海拔高度,荫凉雾多,最 有利于长出极品太平猴魁。我家的茶 园,就在这一带。”郑允良抹抹满脸 汗珠,不无得意地说。 加快步子爬上山头,正前方赫然 出现一块书有“太平猴魁发源地”的标志牌。走到牌前,眼前豁然开朗: 前方阴面的山坡上,一小块一小块的 茶园,被茂盛的树木隔开。一棵棵茶 树,长于乌沙土上,正叶肥芽翠。远 方山脚下,太平湖形如翡翠,镶嵌于 群峰之间。湖心小岛,犹如一只寿龟, 似乎在昭示人们,这里是一方福地。 云朵间或飘过,阳光乘着云卷云舒, 不失时机洒上茶枝。“这几天的阳光, 最有利于茶树合成茶多酚,积蓄营养 和香气。再有几个晴天,茶叶的品质 就更好了。”同行的茶叶专家王方辰 先生说完,又去忙着给茶树拍照。
  “这里的茶园,照着祖上传下来 的规矩,只施农家肥,锄草用人工, 采前不打药,所以茶叶保持住了老味 道。”郑允良补充道。
  他指着近处的一处土包,说那就 是太平猴魁创始人王魁成的墓。
  太平猴魁有今天的辉煌,实际上 与王魁成有着很大的关系。
  清咸丰年间,王魁成的父亲领着 全家迁居猴岗,垦荒植茶。1900年, 子承父业的王魁成受本地茶商指导, 在凤凰尖本家的茶园,选肥壮幼嫩的 一芽二叶,精心采制了一批茶叶,取 名“王老二奎尖”。经本县士绅刘敬 之推荐,送南京劝业会场和农商部陈 列,一时声名鹊起。佳茗须配嘉名, 因此茶产自太平猴岗,茶叶品质堪称 魁首,又属王魁成首创,人们于是从 地名人名中共取四字,合称“太平猴 魁”。
  时过一个多世纪,物是而人非。 身处太平猴魁发源地,我们对于太平 猴魅的天地造物及人工造化,更是增 添了继续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

寻访绿茶之魁

逐根加工的制茶工艺
  太平猴魁能成为茶中之魁,除了 山水润育,与世代相传的制茶工艺也 有莫大关系。 说起太平猴魁制作,不能不提猴 坑村的方南山。 (方南山也是移民的后代,他的 13世祖方秋涯作为方腊的族人),北 宋时那场农民起义失败后,为避官兵 追杀,逃入太平深山,从此以躬耕为生。 方南山自幼迷上了茶业,穷尽一生精 力,在家乡苦心钻研植茶制茶技艺, 居然为此终生未娶。他精研归纳出采 摘、拣尖、摊青、杀青、整形、烘焙 等工序,使得茶叶品质有了飞跃式的 提升。1915年,他用在猴坑(狮形头) 培育的青茶,用土法制成干茶,携着 漂洋过海,经月余航行来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展会伊始,洋人们因对中国茶叶不甚 了解,光顾者寥寥。方南山不慌不忙, 在中华馆旁的木屋开设茶室,烹泡魁 茶,立时香气四溢,引来宾朋满座, 结果荣膺“一等金奖”,载誉而归。 太平猴魁的盛名,由此传扬开来。
  如今猴坑村民组24 户人家,有 22户姓方,应该都为方氏后裔。记得 上次去的那天,村里人来人往,好不 热闹。户户盖的两三层楼房,一层全 都做了制茶车间,里面少则七八人, 多则几十人。从远近省县聘请来的制 茶工,分工明细,操作井然。最后制 好的成品干茶,置入一个个大塑料袋 中,等待分装运走。印象最深的一个 场景是:一群女工围桌而坐,把早晨 摘下的粗壮鲜叶,一根根拣成标准的 两叶一芽,摊放在木桌上,小心翼翼 地用双手理成条状,放进浅竹筐。摊 放一阵后,再送到灶台,置入一口大 大的铁锅。炒茶工以手作铲,抄着茶 上下翻飞,空气中立刻飘荡着一股浓 郁的香气。待炒至叶质柔软,梗折不断, 叶色暗绿,叶面略有白泡而不黏手, 即起锅。杀过青的干茶,还要拿回桌 上,进行手工理条。也就是用手将茶 叶轻轻拉直,以叶片折叠包裹叶梗, 再捏平整,接着整齐摆放至烘屉上, 推入烘箱底层,置以炭火加热。烘箱 共计6~8层,每隔10分钟要将烘屉 逐个抽出再推入上一级,最底层再推 入刚滚压过的茶叶。烘屉内的茶叶经 过级级抬高,逐渐降温,最终烘干而 又不至于氧化变红。两度手工理条,令猴魁茶外观瘦长,挺直划一。可这 种逐根加工,费时费力,在我们看来, 如同绣花一般。
  制茶费工,采茶也不简单。茶乡 人对猴魁鲜茶的采摘极为考究,有所 谓“四拣八不要”。即采茶时,须拣 高山、阴山、生长旺盛的柿大茶茶棵 上挺直茁壮的两芽一叶嫩梢,凡是夹 叶、瘦弱、过大过小、色淡紫色、节 间过长、叶片全开、生长不健全或有 病虫害的芽叶,均不能要。另外加上 一条:天刚亮就上山采茶,雾退露水 干前收工,每天采摘时间限制在3个 小时左右,一到上午10 时,茶园即 空无一人。因此一个采茶工,一早只 能采个四五斤(1斤=0.5千克)鲜叶, 制成干茶也就1斤左右。而且清晨摘 的青叶,须当日拣制完毕,以保证茶 叶的鲜爽口感。
  毫无疑问,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 的采制技艺,使得太平猴魁保持住了 那份最原始的纯真。

寻访绿茶之魁

  魁茶猴韵
  4年前,访问猴坑村村委会主任 兼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继凡时, 他在公司茶室,为我冲泡了一杯猴魁 新茶,那是我与太平猴魁这位“绿金 王子”的头一回谋面。那泡猴魁,至 今犹在眼前:苍绿色的干茶,每根竟 有七八厘米长,遇水即变得嫩亮,在 玻璃杯中一根根直竖起来,杯子里于 是只见“森林”而不见水了。吮过兰 花异香,再呷一口茶,顿觉香高鲜爽, 滋味浓醇。茶进肚,口里虽已无茶, 却有一股甘甜浓香,仍在舌颊间徘徊, 令人爽爽的、飘飘然。我至今还在琢磨, 这种奇妙的感觉,莫非就是人们常说的“猴韵”呢?
  方继凡现是猴坑方氏茶人第十七 代传人和太平猴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他介绍说,太平猴魁茶终日与 白云为伴,清泉为友,幽兰为邻,其 独特品质,可以概括为32个字:平扁 挺直,魁伟重实;色泽苍绿,白毫隐 伏;汤色清绿,兰香高爽;滋味甘醇, 独特“猴韵”。该茶形状特别,为两 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有“猴 魁两头头,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 最大的特色,是冲泡后头泡香高,二 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若是极 品猴魁,七泡八泡还有滋味。有测试 数据可作佐证:猴魁茶叶泡第一次时, 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 ~ 55%; 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 次,还能浸出10%。始觉涩,后甘甜, 冲泡三四次,仍香美可口,饮后给人 以余香犹存之感。还有历史故事可为 “猴韵”添彩:1912年,孙中山乘“联 鲸”号兵舰沿长江考察,抵达芜湖码头。正在芜湖开设“南山茶号”的方南山, 到码头迎接并奉上自己的得意之作。 孙中山品茗之后十分欢喜,立即题词 曰:“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 南山先生鉴。”末了,还盖上印章。 中山先生饮猴茶获知己之感,可以说 是深得其韵了。
  如今,茶客来到太平茶乡,品着 佳茗的色香味,听着茶人们讲上几段 同样韵味十足的茶故事,眼、耳、鼻、 舌于是一齐被调动起来,更是一种全 方位的文化享受。
  猴坑猴岗为啥都沾上个猴字?自 然与猴子有关系。传说很久以前,黄 山上有对白猴夫妻,生养了一只小猴, 一家其乐融融。一天,小猴贪玩走失, 公猴急忙出外寻找,留着母猴看家。老猴一路攀山过涧,好不容易来到猴 坑地界。由于长途劳顿,加上急火攻 心,它患了重病,奄奄一息。山民发 现了病卧山岗的老猴,连忙采来草药 救治。老猴转危为安。为了报答山民 救命之恩,便留住猴坑猴岗,帮人干活。 它攀崖走壁,采来一把把清香肥嫩的 茶叶,深得山民喜爱。老猴终老于此, 人们便把它生活过的地方称为猴坑, 把它采摘过的茶叶命名为猴魁。而那 只等在黄山北海峰顶的母猴,天长日 久化作石猴,变成了当今的黄山绝景: 猴子望太平。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中叶,太平 猴魁即被中国茶叶公司评为“中国十 大名茶”。因当时此茶产量很小,属 特供品,普通人难得喝到。每逢茶季,省茶叶公司到产地征购新茶,封入锡 瓶,“五一”节前送达北京,节日当 天用于招待国宾。1972年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首访中国,送给周恩 来总理一包礼品,说是世界上最稀罕 之物。总理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包月 球土壤。总理随手还礼一包,并自豪 地说道,这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 品,还属我们的人民之情。原来,总 理赠予的是一包太平猴魁茶叶。
  无独有偶。2008 年 3 月 27 日, 正在俄罗斯“中国国家年”巡展现场 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联邦 总统普京,步入中茶公司展厅参观。 胡主席当场向普京赠送了“国礼”—— 精制的 “猴坑”牌和“六百里”牌太 平猴魁茶。
  与太平猴魁相关的故事讲也讲 不完,而普通民众如今更关心的是自 己能不能喝到这种好茶。可以告慰大 家的是,黄山太平区现有茶园面积已 发展到6万余亩,茶农6万多人,年 产六百里、猴坑等系列名牌太平猴魁 1000余吨。越来越多的茶农靠种茶卖 茶致富,在城里买了住房,茶季回乡 打理,闲时进城过上了滋润的新生活。 而越来越多的异乡人,却把猴魁茶乡 当作风景名胜,茶季来此逛逛,感受 茶香茶韵,顺道买点新茶,或自饮, 或赠友。一年一度在猴坑举办的开采 仪式,茶农们都要载歌载舞,如同过 节一般,更会引来众多异乡人围观。 不知不觉间,茶叶生产与乡村旅游如 影随形,在偏僻的茶乡掀起了热潮。 可惜呀,今年的开采仪式我等不 到了。不过,这又留下了一个念想。 也许过不多久,就有机会弥补上这一 缺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