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在全国上下喜迎丰收的金秋十月,在“北大仓”隆重举办大米品牌大会暨国际稻米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请允许我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祝东北父老乡亲们在黑土地上收获金色的希望,丰收满满,幸福满满!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9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
考察,首站就来到了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的建三江农场,调研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并为北大荒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大米作为我国主要口粮品种,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中承担着关键角色。而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总书记指出,“品牌是信誉的凝结”“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
效益好”。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
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要求农业转型升级,由增量导向变为提质导向,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脱贫攻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亟须加快推进大米品牌化,以品牌引领稻米产业体制增效,在更高层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面,结合会议主题,就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谈几点认识。
第一,品牌化是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必 然方向。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回顾 40 年来的改革进程,农村最早引入了市
场机制,农民率先进入市场,市场化一直驱动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如果说 农业市场化1.0的重点是解决农产品供给
总量问题,满足消费者“吃得饱”的需求, 那么2.0的重点,就是解决农产品供给的
质量和结构问题,满足消费者“吃得好”的需求。而品牌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40
年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格局
初步形成,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品牌建设备受关注,已由过去的以地方和企业创建为主,转变为政府引导推动、企业主动创建、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挥 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 见》,提出农业品牌建设路径。2017年,
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品牌推进年,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各地加强政策创设,主动推进区域农业品牌发展;有关行业协会、农业企业、研究机构等积极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协同发
展。2016年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以下简称农交会),我们开风气之先,组织了省部长推介品牌农产品,各级领导登台为农产品代言、为农民
的成果鼓与呼蔚然成风。2017年的农
交会,我们围绕“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品牌引领、产业升级”主题,组织了系列品牌活动,还专门邀请各界名人为家乡的品牌农产品公益代言,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应;今年的农交
会11 月1日至5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从展会安排到重大活动,都将继续突出农业品牌这个主题,讲好品牌故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十大
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影响力30个
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选出的千余个地方名牌产品,正在赢得消费者信赖,逐步引领农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
第二,品牌化是打造现代农业产 业链价值链重要载体。
韩长赋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面向市场的,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品牌化作为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在满足消费者诉求、给予消费者信心的同时,也必将给生产者带来价值增值和市场回馈,进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共赢,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挖掘价值链的过程中,必须把品牌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和抓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要落到实处。
大米作为口粮,消费者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现在大家去超市买大米,已经由买散装大米为主转变为买有包装、有品牌的袋装大米为主,大米包装袋上有企业的标识、产品的品牌、稻谷的产地及品种等信息,价格从三五元钱一斤到几十元钱一斤不等,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袋里的钞票选择不同的品牌。很显然,加工企业通过品牌大米产销,给多元化的消费者提供了值得信任的产品和购买选择,同时又把消费需求传递给生产稻谷的广大小农。如果消费者愿意为高品质的品牌大米付出高价钱,那么生产优质稻的小农也就能实现优质优价。这就是产业链的联接、价值链的创造和利益链的分享,以前不可能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其中农产品品牌是十分关键的载体。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我国稻谷供需关系出现了阶段性宽松,普通质量的稻谷库存积压较多,产出来的大米卖不上价钱,而且不断受到来自东南亚的低价大米冲击,“多收了三五斗”带来的谷贱伤农风险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加快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连续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并探索建立配套补贴机制。未来,稻谷种植户靠单产提高和价格政策种粮增收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更加迫切需要以品牌化对接消费升级,提升稻米产业发展水平,向质量和品牌要效益。我们要把没有品牌变成有品牌,把有品牌变成大品牌,把大品牌变成强势品牌。
第三,区域公用品牌是推进品牌 化的核心内容。
农产品与工业品有很大不同,与自然地理、资源禀赋、区域性生产条件息息相关。“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种引进,开辟了一些农作物品种新的生长区,但不少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只有品种的最适宜生长区才可能成为产业的优势发展区,也才具有成长为强势品牌的条件。这些地区往往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基因也可以作为体现差异化、获得市场认可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国内一些地方的实践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都是推进品牌化的核心内容。
作为口粮产品,大米不同于肉蛋奶果菜茶等“菜篮子”“果盘子”产品,既要讲好“故事”,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平台,以丰富多彩的展示展销活动和名优产品推选推介活动,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影响力,也要服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战略,不能过度炒概念、博眼球,过度宣传“天价大米”等噱头。要充分考虑到广大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和消费升级要求,以品牌化为契机,依靠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加工,降低化学品投入,切实提升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让消费者既能买得起、又能放心消费。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农业管理部门聘请了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的规划,这说明大家都开始行动起来,用专业化的理念和办法,探索推进各地农业品牌发展的实际可行的路径。下一步,要在打造大品牌的资源整合、机制形成、政策组合和工作措施等方面下功夫,重视培育产业基础、凝聚市场主体、扩大社会协作,依托地域优势特色资源,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
第四,监管和扶持“两手抓”是品 牌建设的可行思路。
品牌建设要坚持管理与保护并重,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自如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推动农业品牌健康发展。一是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将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布局,制定政策、标准以及相关管理规定,授权有关协会做好日常管理,构建公平公正、法制健全、自由竞争的品牌发展环境。推动形成部门协作的监督体系,强化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时处理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不少案例表明,区域公用品牌应当有公信力,不将“无序”竞争的市场主体清除出去,就会玷污金字招牌,想贵也贵不起来。要授权社会组织开展品牌评估、评价等活动,坚持公益性、权威性,做到科学、客观、准确、公开。二是协会主力。行业协会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优势和机制优势,成为联结政府、企业、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积极推进地理标志认证,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维护、监督、退出等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强化行业自律和自我监督,规范产品生产、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应对危机事件,维护品牌声誉,不断提高公信力。组织行业维权,打击各类侵犯品牌权益的行为。三是企业主体。农业企业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主体,要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母子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共同体。严格按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标准规范,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 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品牌是农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品牌战略与理念、创新、质量、诚信、人才、营销、环境、历史文化、企业责任息息相关。品牌消费现在已经成为消费升级的新趋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通过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总之,要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产业基础,建立信用体系,凝聚市场主体,扩大社会协作,创新工作机制,以国产大米为样板,在树强品牌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打造一批“中国知名、世界领先”的自主粮油品牌,培育一批能够走向世界舞台、传递中国“声音”的重量级大品牌!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