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

2017-07-16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 效供给。业内专家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就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 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则是检验改革成效 的重要尺度。
  促进农民增收历来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上不去,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会 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 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 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经济社会进 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 不少地方主动或被动采取了不少措施, 比如推动农民外出打工,这也造成大 量耕地抛荒、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问题。 业内不少专家呼吁,鉴于农业重要的 基础地位及打工收入的不稳定,促进 农民增收应以农为本。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是一个13 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 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 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 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 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这就要求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民增收,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毫不放松地发 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不断强化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越是农业连续增产丰收,越是农产品 供求基本平衡,越要大力加强农业基 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越是农业国 际化不断推进,越是农业对外开放不 断扩大,越要加强国家粮食生产体系 和储备流通体系建设。把粮仓和饭碗 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经济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
  农业是弱势产业,粮食生产常常 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离不 开国家扶持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 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 积极性。为此,我们要从我国基本国情、 农情出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 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完善扶持粮食生 产的政策体系。 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民 发展粮食生产的“指挥棒”。近年来, 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及农业用工价 格上涨,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如 果农民种粮不赚钱、增收没指望,国 家粮食安全就很难保障。因此,政府 要综合考虑农业成本变化、农民种粮 收益以及城镇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 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持粮价的合理 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促进增产又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业补贴资金从无 到有、从少到多,农业补贴制度得到 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今后,要改 革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扩大总 量,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 钩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 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 鼓励农民种粮。 主产区是粮食生产的压舱石,目 前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80%以 上的商品粮、90%左右的粮食调出量 来自主产区。今后,国家扶持粮食生 产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向主产区聚焦, 项目投入要向主产区倾斜,指导服务 要向主产区延伸,支持主产区加强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主销区与 主产区、调出区与调入区的利益补偿 机制,努力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 重农抓粮的地方在工作上有积极性。

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 农民增收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农产 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越来越 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以前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阶段。“当前农业 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 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中央农 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 任唐仁健表示,“主要是农产品需求 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到了极限,绿色生产跟不上; 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 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 新的动力跟不上。”
  以农产品价格为例,现在很多农 产品价格不高,但也有少数农产品供 不应求,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高出许 多。这是因为少数农产品走了一条质 量效益提升的路子。而更多农产品是 大路货,同类低档次竞争,自然难以 卖出好价格。所以,必须要改变种植 方式,改进种植手段,市场需要什么 就种植什么,并且要争取进一步实现 以种植引领消费,实现从产品的质量 品质到口感安全都能够为消费者提供 满意的感受。 唐仁健表示,保障农产品供给和 口粮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迫切需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改革的 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 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 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 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增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农业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三个方面的 问题:一、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 品的供求关系;二、提高农业的质量 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三、促进 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业内专 家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 线就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 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 题。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则 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面临以往农民增收渠道和动能的 乏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33条政策举 措中,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 色生产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等方 面,通过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规模 高效养殖、发展现代食品产业、集体 产权制度改革、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渠 道,为农民增收明确了方向。
  
  内外兼顾多方联动,促进农民 永续增收
  所谓永续增收,即农民增收的手 段不能是权宜性的、竭泽而渔式的, 在追求增收数量的同时,还要追求增收的质量以及持续性。促进农民增收 的核心要由着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转向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从 而以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确 保农民增收。
  具体来说,农民增收问题需要政 策统筹、内外兼顾、多方联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 院教授朱信凯指出,首先要进行农业 内部的挖掘。通过内部挖掘提高农业 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其次 要强化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完善与涉 农有关的链条。特别要在产前产中产 后提供社会化服务,提供农民能看到 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社会化 服务,改进生产效率。一可以解决农 民的劳动强度,二可以促进增产增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 李国祥看来,实现农民增收,要在提 高农业生产效益、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上下功夫,实现农业生产者 增产增效。要注重节本增效,大力推 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家庭经营的效 益;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 支持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业,瞄准 社会消费需求结构调整新趋势,生产 安全健康、精细优质、价值含量高的 农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农产 品品牌培育,强化产销衔接;推动完 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生产、 流通、加工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 农民从价格上涨、产品增值中得到更 多实惠。
  “农民增收还要有更宽的视野, 不仅要在农业内部拉长产业链,更要 注重内外联动,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国政协 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 锡文说。
  专家表示,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 方向。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利用新机制、新技术、 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联动中实现 农业增值、农民增收。比如说,可以 发展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 业、乡村旅游、农家乐这些产业,让 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增值的效益。 李国祥表示,现在部分地区通过 产业链延长,农业附加值明显提高。
  但从整体来看,现在的利益联结机制 还不完善,未来可通过订单生产、合 同收购、农民入股等,让农产品有更 多增值效益。如东北粮食主产区,如 何把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整体建立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让粮农分享到更 多利益都是可以进行深入探索的话题。 为了能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 还可以让农民分得应有的利益,李国 祥建议可采取相关企业享受的优惠政 策和农民利益凝结机制,带动农民增 收效果好的企业得到优惠政策多。这 种激励机制可更好兼顾农民利益。比 如国外支持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的方 式来参股农产品营销,农民可以参与 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此外,还可以 拓展农业的功能,原来农业只提供产 品,现在还可以让旅游产品和创意农 业、生态农业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把 农业的效益进一步实现最大化。

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与政府形成合力,促进农 民增收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庄稼收 成如何,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 产品的有效供给。让13亿中国人吃饱 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这一历史性使 命将主要由农民来完成。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调动 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问题才能迎刃 而解,国民经济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2016年3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 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 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消 息一出,不少人开始焦虑:玉米收购 价格会大跌吗?未来还有多少人愿意 种地?毋庸讳言,在玉米产能过剩的 情况下,收购方式调整是市场调节的 必然,也是改革临时收储政策要经历 的阵痛。
  2007年开始实行的玉米临时收储 政策,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 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 推移,也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库存压力 和财政负担,陷入了“国外粮食入市, 国产玉米入库”的恶性循环。因此, 从农业结构性调整的长远来看,改革 临时收储政策势在必行。不推进改革、 不承受阵痛,后果会更严重。
  通过玉米来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 的市场机制,可以说是推进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有代价,风险需共担。国家并不是完全抽 身,将农民利益完全交给时涨时跌的 市场,而是用有形之手为农民兜底。 以前的临时收储是一种“价补合一” 的形式,如今改革的目的是形成“市 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形式,国家补 贴还在,只是形式不同。市场确实起 到了更大的作用,但政府在市场之外 仍然为农民兜底,今年国家将投入35 亿元资金,支持玉米结构调整。这说 明,玉米政策调整即便会带来波动, 也会是国家托底的“软着陆”,大可 不必引发焦虑。
  国际粮价波动、市场供需变化、 资源环境约束、土壤气候条件……这 些因素都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只有政府的行政命令,可能形成盲目 跟风,带来新的库存压力;只有市场 的调节,则可能在周期性波动中损害 农民利益。因此,只有形成市场调节 和政府调控的合力,才能在确保农民 利益和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农业现 代化向前发展,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 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