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西瓜不如以前甜了”“番茄没有番茄的味道”“桃子的口感不如以 前好了”“我又买了个催熟的西瓜……”
即便在西瓜、番茄、桃子等瓜果自然成熟的季节,消费者的抱怨声也不绝于耳。如今,优质瓜果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多了,挑花了眼,买到的瓜果却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出现了“瓜无瓜香,果无果味”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到田间地头走访瓜农,到相关部门采访果蔬专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了解到影响瓜果口感的因素很多,其中,提前采摘或使用催熟剂催熟是最主要的因素。
提前采摘
在以前,有的农民因为水果上市早价钱高,果农为了卖个好价钱便将还没成熟的瓜果提前采摘。此外,南方的香蕉、芒果、榴莲等水果,需要长途运输,才能到达北方的消费者手里。为了避免瓜果在运输途中腐烂,农民往往会将水果提前采摘。
对农民而言,如果等到西瓜成熟了,虽然分量增加了,但这时候价格下降了,而成本也较提前采摘为高,其收入反而可能下降。在行情好价格高的时候,尽管西瓜还没有完全成熟,分量也轻,但后期的市场行情不确定,还是落袋为安为上。此外,瓜摘得生一点,也便于运输。因此,他们认为提前采摘无疑是理性的选择。
这种权衡,其实就是投资大师费雪的收入理念。费雪有一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收入是流动的,有时间性。一个农民种植西瓜,其收入不是西瓜成熟采摘时候那一刻才有的,而是在每天的生长中不断地变动,开花是收入,结果也是收入,成熟也是收入。收入的变动并不一定往上走,有时是增加,有时是减少。当然,收入的实现是在卖出西瓜的那一刻发生的,但没有此前的生长变动,其收入也就无从实现。这样看来,农民提前采摘的行为,是在其自身局限条件下争取收入最大化的正常反应。
但是,提前采摘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瓜果的品质下降。瓜果的品质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农民过量或偏重使用某种化肥,有机肥补充不足,过于强调高产,栽培过密,浇水过多等等,其中提前采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提前采摘致使一些瓜果的含糖量、维生素、氨基酸达不到预期的指标。
农业专家曾做过一些检测,比如甜瓜 在七成熟时,含糖量只有70%左右。 有的地方种植的人参果,不少消费者说买回家后吃起来像生茄子,没什么味,不好吃。这就是提前采摘造成的。
不管是大棚里的瓜,还是露地瓜,提前采摘都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
其实,这对消费者、瓜农、商贩、科研人员都不利。对消费者而言,花了钱却吃不到好品质的瓜;对于瓜农而言,瓜没有完全熟,产量也上不去;对于商贩而言,生瓜出售困难,有时甚至不得不采取喷药催熟等极端措施;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好不容易培育了一个新品种,却很快就被市场无情抛弃,心里难免会滋生出一种莫名的挫败感。
记者采访了一些商贩和果农,他们认为瓜果有一个后熟过程,因此他们觉得很有必要提前采摘。对此,农学专家的解释是,瓜果在贮运过程中,的确有一个后熟的过程,但是这要求采摘的瓜果一般要熟到八成半以上,最好是九成熟。
如今,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冷链运输发展迅速,网套等包装材料的普遍应用,且现今许多瓜果新品种都注重商品性和贮运性,除个别瓜果外,大都不需要提前采摘,完全可以等到瓜果八成半至九成熟时再采摘。
人为催熟
为了提早采摘,打销售时间差,的确有一部分农民、商贩采取喷施催熟剂等措施,让瓜果看上去熟了,但其实并未真正成熟,口感和营养成分也达不到预期的指标。
其实,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信号分子”——乙烯,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和成熟进程。在植物自己还没有产生乙烯之前,如果人为使用乙烯,植物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加速生长和成熟。
不过乙烯是气体,使用不方便,于是人们便发明了一种液体催熟剂——乙烯利。乙烯利可以很方便地喷洒到植物上,然后释放出乙烯。这种操作,在农业上已经沿袭了近百年。世界各国大量的蔬菜和水果,都采用了这种
技术。
在果蔬生长的某一个阶段,施以乙烯利,从而促进生长,让它们尽早成熟。许多农作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操作,比如黄瓜、西瓜、西葫芦、柑橘、番茄、姜、水稻、青梅、菠萝、苹果、核桃、龙眼、荔枝等。以广东的砂糖橘为例,当地规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
到14% 以上方可采收。有些中晚熟柑
橘果实的内在品质已基本达到成熟标准,但果皮仍是绿色,为了商品美观,提早上市,可以通过乙烯利使果皮褪绿,这是国家允许的。
乙烯利作为一种“化学物质”,跟其他化学物质比如食盐、白酒、醋一样,大量食用也会危害健康。 国家标准GB2763规定,乙烯利在
猕猴桃、香蕉、菠萝、荔枝的残留量均为不超过2毫克/千克,氯吡脲在猕 猴桃、葡萄中的残留量不超过0.05 毫 克/千克。只要按照国标使用、在批准
范围内使用,是可以保证食用安全的。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报 告显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日可接 受的乙烯利剂量为0.05 毫克/千克体
重。一个体重为50 千克的成年人每日 摄入2.5毫克乙烯利,仍然是安全的, 那相当于要把两斤多香蕉连皮都吃干净。
乙烯利是农用物资,农民是需要花钱买的。在正常使用量下就能达到催熟效果,用多了适得其反,会让果蔬长成畸形。所以,主观上,农民没有理由去滥用;客观上,滥用了没有任何好处,只是浪费钱。
当然,由于生长期以及光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催熟的瓜果在某些物质的含量上跟自然成熟的瓜果有所不同。但是,催熟对不同营养物质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相较于自然成 熟的番茄,采摘后催熟的果实维生素C 含量和番茄红素有所下降,但对糖类影响微乎其微。
使用催熟剂后,水果的果肉组织体内能量转换可能会不充分,在味道和口感上不如自然成熟的水果。
适时采摘好处多
不同的瓜果有不同的上市季节,消费者要吃到好品质的瓜果,最好等到相应的时节再购买,这也会促使农民和经销商逐步放弃提前采摘的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瓜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专家认为,这必须破除过去提前采摘的“潜规则”。
“其实,现在一年四季都有瓜果,依靠提早上市,并不一定能卖一个好价钱。”熟悉果蔬市场行情的果农对记者说,“但是多年形成的‘潜规则’却很难破除,一个人抢着上市,大家就都抢着上市,把钱装进了腰包再说。提前采摘的问题,反映出瓜果品质与价格脱离的现实,表明现有的产销衔接存在一定问题。好瓜不一定能卖上好价钱,瓜农又何必非要等到瓜熟了再卖呢?现在种瓜的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地不多,量不大,销售瓜的又多数是小商小贩,大家都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形成品牌意识。”
从长远而言,应引导农民逐步建立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或将土地流转,适当集中,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并做好农产品与超市的对接工作,让农民、经销商都注重维护瓜果品质、品牌,设立瓜果上市的一些基本指标要求。
就眼前而言,在一些瓜果种植集中区,可搞一些“开园节”的活动,这一方面可宣传本地的瓜果,另一方面也引导农民适时采摘,打破提早采摘的“潜规则”。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不仅要关注农药残留等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还要关注其品质,要求其品质达到一定标准,至少要成熟。
总的来说,适时采摘好处多多,不管是果子的外在品质还是内在品质,都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在最合适的时间,采摘最美味的果实,让消费者和瓜果来一场最美丽的邂逅呢?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门杰诺 德・艾尔森博士坦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和担忧,使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有机食品。”尤其是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被关注的热点话题,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消费者谈食色变,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得大众更加关注食品安全质量。在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今天,我们更期待更多的生产者为大家提供有机的、纯天然食品,这样才能弥合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为大家的安全与健康提供保障。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农业自然资源,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生产,让农作物远离工业污染,以自然的方式健康生长。我们等到农产品自然成熟后再进行采摘,耐心地等待“瓜熟蒂落”,这样不仅避免了传统的提前采摘和喷洒催熟剂等手段带来的食物安全风险,还为消费者解除了“瓜无瓜香,果无果味”的困惑。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