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江红和她的青稞事业

2019-01-15    来源 : 戈旭皎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西藏,以其举世无双的高原雪域风光和独特的高原地理文化闻名于世。这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神山圣湖都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虔诚信徒都会到此朝拜,而众多的旅游者也慕名而来,不仅要一睹神山圣湖的瑰丽面容,还要亲历古象雄王国及其后世邦国的盛衰。这里的另一诱惑是西藏的风土人情,这里独特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无不昭示着西藏永恒的魅力和神秘的诱惑。

多年以前,江红正是带着这般美好的向往来到西藏。如今,她又从西藏走来,带着充满藏族风味的青稞面,期待着把来自雪域高原的健康和美味,奉送给每一位消费者。

阳光的回馈

江红来西藏,是因为那里有她的事业。她的先生在西藏从事太阳能产业,主要是生产太阳能热水器和发电装置。

作为地球上离天空最近的高原,西藏自然也得到了阳光的眷顾。在这充满光明的纯净世界,江红和她先生的太阳能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西藏成就了江红的事业,也留住了她的心。她把家安在了西藏,她的孩子在西藏出生,这位从南方水乡来的女子,把西藏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而且,还产生了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的念头。

西藏,山清水秀,养育出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其中,青稞是西藏最为重要的物产。

人们常说,青稞是通人性的作物。刚出穗时看上去有点锋芒毕露,灌浆后穗子会一天天低垂下去,将光滑的茎秆坠成一个谦卑的弧度。它放射状的麦芒只是为了大把大把摄取阳光,并捕获那些会随风而逝的氧气分子,尽可能多地把养分供给嗷嗷待哺的籽粒。每一株挺立在高原疾风中的青稞,都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 在海拔3000 米以上地区,青稞是 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到了海拔4000 米 以上的山地,其他粮食作物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只有青稞,还坚守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为当地的人们带来唯一的给养。

生长在最纯净土地上的青稞,不仅绝对的绿色安全无污染,它的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青稞中含有几种非常稀缺的营养物质: 首先是 β-葡聚糖。据江红介绍, 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 β-葡聚糖最 高的作物。β-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黏 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微生物作用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其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

其次是膳食纤维。青稞的总疗效 纤维含量16%,其中不可溶性疗效纤 维9.68%,可溶性疗效纤维6.37%,前 者是小麦的8倍,后者是小麦的15倍。 膳食纤维具有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清道夫。

再次是支链淀粉。青稞淀粉成分 独特,普遍含有74% ~78% 的支链淀粉,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的作用。

最后,青稞中还有大量的稀有成 分和微量元素,每100 克青稞面粉中 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 毫克,核 黄素(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维 生素B3)3.6毫克;维生素E 0.25毫克。 这些物质对促进人体健康发育均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有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矿物元素。

在西藏这些年来,江红吃惯了青稞,也深知青稞的好处,所以她就想,要是能把西藏青稞销售到内地去,不仅可以给内地人带来健康和美味,也能够增加西藏本地人的收入。于是,江红决定,把青稞当成自己下一个事业的起点。

严苛的青稞

江红想把青稞卖到内地,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西藏海拔很高,水的沸点不 到90℃,所以藏民们食用青稞,先要 把青稞炒熟,然后把青稞磨成面,最后拌成糌粑吃。

糌粑是需要耐性和技巧的:在奶茶里放入酥油片,酥油化开,再加入炒面和干奶渣,然后用手揉,揉好的糌粑被捏出可以入口的小攥攥,带着指关节和掌心的纹路。吃的时候顺势用拇指在上面摁一个坑,灌一勺调好的肉末辣子汤,就是一道美味。

西藏人如此吃青稞,已经持续了几千年,成为他们的传统。但是想要让内地人也这么吃青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谁也不掌握这门“吃的手艺”。所以,当六七年前江红把青稞做成青稞米销往内地的时候,人们一来对青稞的益处了解得不够,二来也不知道怎么烹饪这种食物,所以销路并不好。

怎么办?江红想,能不能把青稞做成内地人比较容易接受的食物呢?一开始,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青稞做成麦片。

严格来说,麦片也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它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新吃法。但是,由于麦片食用简单,只需要泡到牛奶或者粥里就可以,所以人们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近些年来,很多人的早餐餐桌上都开始离不开麦片了。

青稞是不是可以做成麦片呢?江红决定试一试。她联系到了内地一家生产麦片的企业,希望对方可以帮自己试着生产一些青稞麦片,但是对方不甚情愿,毕竟之前谁也没做过这种食品,谁知道结果是好是坏呢?

但是江红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她好说歹说,终于说动了对方,同意 先用20吨青稞做个试验。 20 吨青稞,听着不少,但是在食 品工业化的车间里,也就是机器转一圈的事儿。没想到,转这一圈转出事儿来了!

对方告诉江红,由于青稞和麦子的密度、硬度、湿度都不一样,所以想要用青稞做麦片,先得重新调试机器,然后把机器清洗一遍,以防和之前的大麦麦片相互混淆了。总而言之,就是准备工作十分复杂。准备工作复杂其实还算不了什么,对方还说:青稞的硬度太高了,机器转起来后,平时运转平稳的设备,突然间剧烈地震动起来,带着整栋楼都跟着动。最后,千言万语一句话,用青稞做麦片,实在无能为力。

青稞如此的倔强,不肯屈服于机器的力量,江红也毫无办法。于是,她的第一个计划失败了。 把青稞做成面条?

失败了,但是江红不愿意就此罢手,她还在努力地寻找着新出路。这一次,她又想,能不能把青稞面做成面条?

中国人爱吃面条,而面条也正是中国人发明的。据考证,到今天,面 条在中国已有4000 多年的制作食用历 史。武汉的热干面、内蒙古的焖面、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炸酱面、兰州拉面、重庆的重庆小面、上海的阳春面、 东北的冷面……每一种面条都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假如把青稞也做成面条,不是正好符合内地人的饮食习惯吗?

但因为青稞本身属于粗粮,做成面粉之后,黏性不足、劲道不够,直接用青稞面做面条,一下锅就都散了,变成了一锅青稞面糊。

一个机缘巧合之下,江红认识了国内非常著名的酵素专家,她把自己想要做青稞面的念头对这位专家讲了之后,专家也非常感兴趣。对她说:或许可以通过添加酵素的方式,增加青稞面的黏性,只要黏性增加了,青稞面就可以做成面条了。

这番话就好像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给了江红无限的希望。从那时开始,她就和专家一道,开始了制作青稞面条的研究工作。

虽然方法有了,但是想要一朝一夕就获得成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酵素对发酵时间、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严格,青稞又与一般的农作物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菌种和适宜的环境,不是难以发酵,就是发酵之后口感太酸,想获得完美的结果,还真是不容易。

但是江红不气馁,她坚信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所以一直在坚持实验。 4年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通过酵素制 作青稞面条的诀窍。而且,江红还发现,利用酵素技术做成的青稞面条,不仅口感好,而且对肠胃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不容易变质。 这时候,已经是2017年了。 实验成功之后,江红马上就开始生产青稞面条。第一批面条生产出来之后,投入到了西藏的市场上销售。

一般来讲,西藏人是不吃面条的,因 为西藏的水烧不开,想要加热到100℃ 必须要用压力锅,而压力锅是不能煮面条的。而江红生产的青稞面,属于“熟面”,人们买到家里之后,只要稍微加热一下,就可以吃了。如此一来,西藏人也吃上了热腾腾的面条,还是用他们最喜欢的青稞面做的!

青稞面条上市之后,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很多在西藏的消费者,不仅自己买这种面条吃,还把它当成是西藏本地的健康特产,送给内地的朋友们。

不过,人们也在想:青稞怎么可能做成面条呢?是不是里面加了什么添加剂?西藏农业农村厅的一位同志也有这样的疑问,他品尝了江红的青稞面条之后,直接问道:你的产品里,有没有加食用胶?有没有加防腐剂?江红肯定地说:没有。

农业农村厅的同志说:口说无凭,你去做个检测,把报告拿来。江红去做了检测,把报告拿给他看,果然,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那位同志这才意识到,眼前的青稞面的的确确是绿色食品,是青稞应用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产品。于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将江红的青稞面条项目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天和生态:天人合一

江红告诉记者,她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天和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意味着他们希望可以在西藏这个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江红说,做农业,赚钱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希望可以通过农产品的销售、农业品牌的打造,去带动一方、造福一方。确实,天和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研发青稞面条,打开了一条青稞销往内地最好的渠道,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记者问江红:现在青稞面条的销路有保障吗?

江红说:销路不是问题,产量是 问题。青稞的亩产很低,1亩地只能产 出800 斤左右,而且青稞面条的制作 周期要比一般面条长得多,因为要经 过将近10 天的发酵,所以目前产量并 不是很高,如果将来市场需求量更大的话,还需要多开几条生产线才行。

不管怎么说,青稞面条,给了青稞一次新生,也给了藏区农民们一个新的希望。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内地的人们,也会把青稞面条作为餐桌上的一种常见食品,或许,人们在品味青稞的美味时,会忍不住想起:她,从西藏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