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凉山“桑情”考察记 ——朱保成带队考察大凉山地区桑蚕产业现状

2019-04-09    来源 : 戈旭皎

凉山“桑情”考察记

文︱本刊记者 戈旭皎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全国两会精神,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朱保成,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国务院扶贫办有关司局,中国蚕学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等有关方面的同志组成了联合调 研组,于3月18 日来到凉山彝族自治 州(以下简称凉山州),围绕发展特色桑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进行专题调研。《优质农产品》杂志记者也随调研组一行来到了大凉山深处,目睹了当地桑蚕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万群山  桑蚕遍野

调研组一行于早六点从北京出发,正午时分来到了西昌市,然后便马不停蹄朝着大山深处迈进,穿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来到了位于西川与云南交接处的宁南县、德昌县两地。

在宁南县,调研组来到了刘铁镇树基村村民苏呷色日的家中,实地考察当地少数民族种桑养蚕的实际情况。

刘铁镇树基村在一座高山顶上, 海拔超过了2000 千米,虽然兴修了道 路,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实在过于偏远,交通依旧很不便利。这里大部分村民都是彝族,苏呷色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彝族汉子。 2014年以前,苏呷色日在外打工, 全家每年纯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家 中老人生病无人照顾,小孩上学无人陪伴。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苏呷色日回到了老家,开始种桑养蚕。

据当地干部介绍,彝族人原本没有种桑养蚕的历史,所以他们对于这种蠕动的白色虫子一开始是比较抵触的,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养蚕确实能增加 收入,这才开始从事这项事业。5年时 间,苏呷色日的蚕桑事业从小做到大,规模不断扩张,并成立了苏呷色日桑蚕合作社,联合周围的村民们一起种 桑养蚕。2017 年,苏呷色日抓住宁南 县大力支持彝族地区发展蚕桑的机遇, 新栽桑树40万棵,流转桑园50多亩, 购买专用肥料50 多吨,并且购置了各 种养蚕机械,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养蚕的路子,收入开始成倍增加。

调研中,苏呷色日告诉调研组, 如今他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 万元, 日子要比从前好多了。

随后,调研组又来到了新村乡碧窝村村民王作海的桑园。王作海养蚕 已经30多年了,是经验丰富的老蚕农。 如今,王作海家中有桑园180 多亩, 通过养蚕年收入达到了60 万元,除去 各项开支也有30多万元的纯收入。 听了王作海的介绍之后,朱保成很高兴。他说,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贫困地区依靠特色桑蚕产业,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充分证明只有产业兴旺,才有乡村振兴的道理。 在为期两天的考察中, 调研组先 后来到宁南县、德昌县两地的农户家中、蚕桑产业科技示范园、桑蚕深加工基地、冷链物流基地等产业一线展开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典型剖析,加深了对桑蚕产业和桑蚕文化的认识,也对凉山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有了深度了解,进一步坚定了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念。

通过桑蚕产业  实现四个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 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8 年11 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加快发 展桑蚕丝绸文化产业做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和支持。今年年初,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凉山州召开的“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产业扶贫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走特色优质高效发展路子。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了解到: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自然条件优越(年均气 温14 ~22℃,年降水量748 ~1164 毫米,无霜期220~360天,年平均日 照时间2200 小时左右),特别适合桑 树生长,单株桑树产叶量达4千克以上, 一年能养4~5季蚕,桑葚产量每亩 达2.5~3吨,被桑蚕专家誉为“发展 桑蚕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凉山州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凉山州的产业基础好,是四川攀西生态高效蚕桑产业核心示范区和国家“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蚕业基础好、产品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

特别是近年来,凉山州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摸索出很多好办法、好经验,涌现出很多好的典型,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凉山州大力种植优质桑蚕,发展桑蚕产业,使小桑蚕成为大产业,目前已在全国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一是加速了农村人才集聚(人才振兴)。

通过发展桑蚕产业,激发了农民创业热情,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也为返乡下乡人员提供了就业创业平台。二是促进了乡村文化传承(文化振兴)。

发展蚕桑产业与农业多种功能开发紧密结合,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三是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振兴)。通过蚕桑产业发展,提升了农业资源的生态价值和乡村的功能价值。四是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组织振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凝聚力,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发现问题  补足短板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组认为,凉山州乃至全国的桑蚕产业发展总体是健康平稳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桑蚕丝绸文化产业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桑蚕产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不够,农机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三是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够,桑蚕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同时,各地在发展桑蚕产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

比如:标准化程度还不够高、科技创新特别是丝绸精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链条还不够长、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还不够、营销水平能力较低、优质不优价、品牌影响力还不够大。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朱保成在3 月19 日下午举行的凉山州发展桑蚕产 业推进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给了四点具体意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使命感;强化战略思维,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特色产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奋力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他说,地方政府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以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市场需求有差距的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在具体操作的层面,调研组有关专家也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针对蚕桑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些问题,建议凉山州在桑蚕产业转型发展中,要实施区域专业化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文化内涵,打造高端国际化自主品牌;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强国际桑蚕交流合作。

让桑蚕产业成为脱贫攻坚战利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每年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脱贫攻坚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必讲的重要问题。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六次深入人大政协团组,与代表委员广泛深入交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线,共商决战决胜大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一块。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 在距离2020 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并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警钟长鸣,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要落实责任不放松,“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通过调研了解到,桑蚕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型产业,成为当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精神的有力抓手。德昌县委书记瓦西亚夫对调研组的同志们说,作为第一产业的桑蚕产业,虽然对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贡献很小,但是却可以迅速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典型的“富民产业”。因此,县政府对桑蚕产业大力支持,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推动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桑蚕产业极大的支持力度,并将其纳入了干部考核中的重要一环。

瓦西亚夫说:“我们的桑葚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桑葚的 保质期非常短,所以必须要在20 小时 之内运送出去,否则就会造成桑农的损失。为了保证物流的畅通,我们为桑葚运输开通了绿色通道,还在交通拥堵的时候出动大量人力,全力保障桑葚运输的畅通。”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确实是把农民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把产业的发展放到了第一位。

宁南县县长王潇也说,在宁南县,绝大多数干部都有在地方上管理桑蚕产业的经验,全县都将桑蚕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上行下效,形成了强大共识。

而宁南、德昌两县,也确实通过发展桑蚕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记者了解到,宁南县主要发展的是“蚕桑”,蚕农们通过“桑园套种”, 每亩地可获得蚕茧收入9000 元以上, 其他粮食作物收入6000 元以上。不仅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也解决了“桑粮争地”的矛盾。德昌县则以种植“果桑”为主,每亩地可产1吨以上的桑葚, 售价一般在8元每千克左右。桑葚采 摘结束后,还可以采摘桑叶,作为“绿 叶菜”销售,每亩地每年可产桑叶3吨, 又是一大笔收入。通过果桑种植,德 昌县2018年助农增收3160万元,带动 贫困户523人,年收入110 万元。

传承桑蚕产业

众所周知,中国是桑树的原产地和发祥地。翻开史册可以知晓,种桑 养蚕在我国已有5000 多年的历史,桑 蚕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产业,桑蚕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桑蚕产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世界人类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数千年来,种桑养蚕、缫丝纺绸,不仅源源不断地为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提供了锦绣衣被,而且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出了一条隽永而绚烂的丝绸之路。

翻开历史卷轴,从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通道;从大漠驼队输送着丝绸的精美,到茶马古道散发出茶叶的清香,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绵延万里,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了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正在展现旺盛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光明灿烂的发展未来。作为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的桑蚕丝绸产业,应紧紧抓住机遇,借着“一带一路”东风,以桑蚕丝绸文化为引领,传承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做大做强桑蚕产业,确保“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主导和优势地位,让“丝绸”这张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名片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来越被世界各国认同和接受。 据统计,2017 年,我国桑园面积 1200 多万亩,有28 个省份、700 多个 县的800多万农户从事桑蚕产业,实现 桑蚕茧总产值近300亿元,茧、丝生产 量占世界产量的近80%。令人欣喜的是, 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科技开发及综合利用创新成果显著,发现和开发了桑树除养蚕以外的其他多种用途和价值,挖掘出了更多的产业潜力,使得现代桑蚕产业拥有了远超传统桑蚕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全面推进桑树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桑蚕产业有望成为我国新兴产业中的一支新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