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保障公众 “舌尖上的安全”

2019-03-19    来源 : 周小英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不再担心温饱,而是更多地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关系全国13 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 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是焦点中的焦点。

春节前,不少单位都已经放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的王静教授和她率领的团队还在实验室忙碌着。 2019 年1月29 日,原农业部党组成员、 中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朱保成一行,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调研。朱保成对坚守岗位、专注于科研的王静教授和她率领的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大家刻苦钻研,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保障公众 “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大于天,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蓉华说:“应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最严格的监管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此,她具体开出了五大药方:完善食品安全法配套规章制度、强化种植养殖环节源头治理、加快健全食品安全标准、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强化部门监管责任落实。

刘蓉华代表建议,要保障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需从源头入手。要强化种植养殖环节源头治理,国家应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加快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着力开展土壤状况详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分期分批对高毒农药采取禁限用措施。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追溯体系建设。严格源头监管,强化问题产品查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温岭市蔬菜管理办公室主任林燚说:“我最关注 农产品的安全检测问题。”近年来,浙 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并将其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农村菜市场检测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菜市场建立了快速检测室,制定了检测流程和标准,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民“菜篮子”安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林燚代表建议,政府应该适当投入,建立快检长效保障机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逐步解决检测设备、检验经费、人员配备和工资保障等问题,提高各菜市场开展检测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检测人员业务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机制,提高检测人员水平,才能真正发挥检测室的作用。

政府要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菜市场快检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站在了新的历史 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农村工作 会议以及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 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 2017 年 3 月, 农 业 部 印 发 了 《“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 升规划》,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和执法监管能力。

《“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对工作指标进行了细化:一是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 97% 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 量安全事件;二是制修订农兽药残留 限量标准总数达到1万项,全国“菜 篮子”主产县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年均增长6%以上; 三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及“三品一标”规模生产主体率先实现可追溯;四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基本覆盖“菜篮子”大县,探索形成因地制宜、产管并举、全程控制的县域监管模式。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 周年的时 候,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表达了诚挚的问候, 肯定了60 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 家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使命担当,提出了我国要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具体要求,提出“三个面向”“两个一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任务,习总书记的贺信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工作者,质标所的王静教授和她率领的团队就是勇于担当、敢挑重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 质标所创建于2003 年,是经中央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内唯一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行政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后来,在质标所的基础上加挂“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的牌子。

质标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及检测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风险分析、农业标准制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等研究以及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工作;承担国家委托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统一协调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及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工作。研究中心主要是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体系建设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负责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支持,参与农产品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等。

质标所下设综合管理处、业务管 理处、党办人事处和后勤服务中心等4 个管理与服务部门,设有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室、风险分析研究室、残留检测研究室、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农业标准研究室、饲料质量安全研究 室等7个研究室。依托建有农业农村 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 重点实验室。同时,质标所是WTO/ 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农业农村部联系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国际食品 法典委员会(CAC)农业分析方法专 家工作组的挂靠单位,是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 质标所科研大楼建筑面积17079 平方米,装备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先后承担 了“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国家重要技术标准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 “948”重大项目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等多项重大研究项目,还承担了大批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

肩负使命

质标所的王静教授和她率领的团队,以捍卫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为使命,视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己任,面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时代要求,科学谋划,踏实做事,取得了多项突破和创新。

作为我国最早关注农药助剂潜在 危害的科学家之一,王静从2007 年开 始便开展了我国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高风险农药助剂的残留水平调查、危害分析及农药助剂分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系列高风险农药助剂聚合物检测方法和行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无标准样品对照的理论计算定量方法。

基于王静和她的团队在农药助剂方面的大量基础研究,“农产品中农药助剂风险监测和评估”被农业农村部列入每年度风险评估专项工作中,她领导项目组开创性的工作为即将发布的我国农药助剂禁限用清单及出台管理办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针对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薄弱环节,王静和她的团队在特异性样品前处理与新型识别材料的合成和制备、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被列为“舌尖上的安全”六大成果之一,分别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全 国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展”展出,2017 年11 月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上展出。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专家,王静和她的团队用数据和事实展示了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改革开放40 年来 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步,消除了老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顾虑。

锐意进取

王静和她的团队积极承担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她亲自到田间地头,筛选试验场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设计田间试验,规范农药的使用,建立了一系列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为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提供基础数据。

王静和她的团队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践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促进了国产仪器发展。比如,王静和她的团队协助北京华夏科创有限公司在浙江嘉兴建立了特异性样品前处理产品生产线,为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核心试剂。通过专利应用和技术服务,团队成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工作热情高涨。

“培养造就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殷切希望。一流学科和一流院所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王静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建设高绩效的和谐团队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审时度势,量才用人,给年轻人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不让团队的任何一个人掉队。为了提升团队的学术水平,他们始终坚持每周二晚上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汇报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分享国际前沿科技。

在她的培养下,年轻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多名团队成员已成长为行业专家,在本领域崭露头角。

政府部门绘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路线图”,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们和各级农业部门“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在目标任务上再聚焦,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加力,一定能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切实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