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祈风调雨顺 盼五谷丰登——地坛祭地礼

2018-03-16    来源 : 宏 伟

每逢春节,北京市民最爱逛的 地方便是庙会。其中,红红火火的 地坛庙会最受老百姓欢迎。地坛庙 会上,京味儿十足的传统老字号小 吃让人垂涎欲滴,精彩绝伦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展示让人目不转睛,气 势磅礴庄重的“皇家”祭地表演更 是让人流连忘返。
  狗年地坛文化庙会在热闹的狮 舞活动中开锣迎客。走进地坛公园, 浓郁的年味儿扑面而来,树枝上挂满了大红灯笼,廊檐下点缀着红彤 彤的中国结;在银杏路上、古墙影 壁前,装饰着“富贵有余”“凤祈 方泽”的吉祥年画和春联;在特色 小吃一条街上,杏仁茶的腾腾热气 裹着烤肉的香气,随风扑鼻而来; 北京杂技世家的车技、柔术,天桥 艺术家的耍中幡、抖空竹等绝活儿, 则令人驻足围观,连连叫好。
  然而,最令人期待的还是地坛推 出的祭地表演。披龙袍、戴皇冠、系玉带的“皇帝”,在200余位由文武 百官、侍卫仪仗组成的队伍簇拥下, 由地坛公园斋宫出发,去方泽坛举行 祭地表演。仪式上,八音齐鸣,古乐 悠扬;八佾舞刚柔舒展,仪仗队威武 庄重。八佾舞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 舞,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 是中华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对“礼”的最好诠释。佾,指的是 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虽然这是表演,但是庄严的三拜九叩礼,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心愿,古今相通。
  
  祭地仪式的发展过程
  祭地制度,起源于原始农业和自 然崇拜,据文字记载已有四千多年的 历史。最初的祭地仪式是在空地的土 丘上举行的,后来发展到用土筑坛祭 祀,并载入史册,演变成一项庄严的 典章制度。
  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我们可 以寻觅到先民祭祀土地的痕迹,还有 大量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为的是祈 求农作物的丰收。在《周礼》中,我 们可以看到“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 丘”的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 建立庙宇,祭祀土地,在汾河与黄河 的交汇处,古称汾阴(现山西省万荣县) 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 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 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 金代建中都城时在通玄门外(今复兴 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是北 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坛。
  地坛建成于明嘉靖九年(1530 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 落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东侧,依“南 乾北坤”之说与天坛遥相对应。是一 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 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其 他的四坛分别是日坛、月坛、天坛和 先农坛,这五坛是对称分布在故宫的 东南西北的。 这“皇地祇神”其实就是地神。 地坛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 的一座坛。明清两代的帝王每逢夏至 这一天,到地坛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企盼在帝王的统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1531 年至1911 年,先后有 明清两代的15位皇帝在地坛祭地,时 间跨度达到381年。
  明清两朝的吉礼祀典分为大祀、 中祀、群祀三等,祭祀“皇地祇神” 为最高等级的大祀。祭地大典每年夏 至举行。古人认为这一天 “阳气至极, 阴气始至”,所以选在这一天祭祀属 于阴性的地神。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 相近,进行中各奏乐章一章,初献至 终献时分别舞武功之舞和文德之舞。 但不同的是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祭 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 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 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整个祭祀 过程十分隆重,不但祭品丰富,礼仪 复杂,而且场面宏大,期间皇帝需跪 拜70余次,耗时约两小时。
  皇帝为了表示虔诚,选择在每年 的夏至祭祀地神,在祭祀前三天开始斋戒。最开始规定是前两天在故宫里 斋戒,第三天到地坛的斋宫里斋戒, 后来乾隆把这个规矩给改了。因为祭 祀的程序特别复杂,再加上夏至是北 京最热的时候,有一次乾隆祭祀的时 候,一个执事中暑死亡了,所以乾隆 就把它改成了在故宫里斋戒三天,来 地坛直接行祭礼。 清朝初年就完全按照明朝的规 定,连地坛和里面的建筑的名字都没 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法联 军来到地坛,把里面砖石砌的炮台都 给拆了。后来同治皇帝执政的时候, 重修了一下皇祇室,这也是帝制时代 的最后一次修缮。
  1911年朝廷在这儿举行了一次祭 地大典,当时在位的宣统帝只有5岁, 所以就请了一个大臣代他行礼,当时 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 次祭地。因为当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这场战争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也结束了延续3000年的祭地制度。
  
  设计方面有讲究
  地坛跟天坛一样,也有内坛和外 坛之分。古人非常讲究阴阳说,他们 认为天是阳地是阴,所以地坛也是依 据阴阳学说来设计的。北京的北边属 于阴面,所以祭祀的地方要在北方, 地坛就建在了故宫的北面,建筑布局 是坐南朝北,行礼的时候是由北向南 行礼。
  按照天圆地方的说法,地坛的主 体建筑方泽坛的形状就是一个正方形。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发源于黄河流 域的,古人就用黄色来象征地,所以 像地坛里的皇祇室就是用黄琉璃做的 装饰。古人还把偶数看作阴数,所以 这方泽坛就有两层八级台阶,坛面的 石块也是六和八的倍数。《周易》里面用九表示阳,六表示阴。所以方泽 坛的正中间铺着横竖共六排砖块。方 泽坛上面的那层铺着八个正方形,这 象征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君王的祭祀礼
  在漫长的地坛祭地历史中有几次 偶发事件使祭祀与众不同,也更加增 添了地坛祭地的神秘与庄重。
  清嘉庆十八年夏至,皇帝亲自 来到方泽坛。当时京城、直隶等地已 久旱无雨,在祭后的第二天京城就普 降甘露,并连降两日。嘉庆皇帝倍感 欣喜,为表感激,他参照乾隆三十五 年的旧例,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 旻宁,清道光皇帝)来到皇祇室,向 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清嘉庆 二十四年五月,因要修缮皇祇室内的 高宗纯皇帝神牌托底,嘉庆帝派遣哥 哥成亲王永瑆到这里行告祭礼,但在祭祀的过程中出现了次序的错误,因 此成亲王及太常寺官员均受到了处 罚,永瑆被罚在家闭门思过,并罚半 俸十年,其子绵勤也被革去了职务, 在家侍父。由此可看出古代君王对地 坛祭祀的恭敬与重视。
  方泽坛下层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石 座,放置有“五岳”“五镇”山形和 “四海”“四渎”水型,均为东南向。 对于“五岳五镇”的祭祀来源于远古 先民的山川神灵崇拜,相传盘古死后, 头和四肢就化为五岳。在漫长的数千 年封建时代,“岳”“镇”是皇权和 社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 象征与标志,是国泰民安、和谐顺畅 的寄托,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之在中 华文明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五岳风光”与“五镇奇观”一 直被尊称为“华夏十大名山”,为答 谢天帝的“受命”之恩,历代封禅祭 祀不断。据《明史》记载,“五岳五镇” 的封号起于唐、宋时期,宋代封五岳 为帝,五镇为王。清代康熙曾多次造 访南镇、西镇,并留有牌匾;乾隆也 曾三登闾山,为北镇题词吟咏。而五 岳名山更是历代驰名中外,令许多名 人雅士在此流连忘返。
  从这些烦琐复杂的陈设可以看出 封建帝王对祭祀的重视,他们通过祭 祀这一手段,将皇帝的绝对权威昭告 世人,将“天父地母”“皇权天授” 的思想通过与天地对话的形式渗透到 社会的各个角落。
  地坛的祭坛是古老的,过去,它供皇帝专用;如今,它允许一个失落 的人孩子般地在它的怀里寻找出走的 方向,这里也成了老百姓休闲健身的 好去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 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 的身影。”
  因为喜欢史铁生的文字,我曾数 次徜徉于地坛公园。没有邂逅过史铁 生,我却看见了现代的模仿皇帝祭祀 的场景。我感叹庄严的地坛祭祀礼仪, 敬畏古老的农耕文明,祈祷地神佑我 中华大地,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 丰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