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芒种时节的农事

2018-06-16    来源 : 莫声张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应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实用率和普及率最高的社会基础知识,是古人的“四季日程表”,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更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高度发达,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今农事的指导功能虽然逐渐弱化,但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芒种,对农耕的指导作用更不容小觑。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表示仲 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时节, 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正如农谚所讲:“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的“芒”字,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而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时节。“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或者“忙着种”,是农人播种谷黍类 作物的最佳时段。
  “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人真正进入了忙碌的田间生活,也因此被人们习惯称为“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可以说是分秒必争。因为,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尤其是夏收,成熟的小麦,若遇连雨天气,甚至冰雹灾害,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必须抓紧时间抢割、抢运、抢脱粒。有农谚称“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就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
  而忙夏种,是因为夏大豆、夏玉米等夏种作物受生长周期所限,必须保证在秋霜前收获,所以要提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产量。而忙夏管,则是因为“芒种”节气后雨水渐多,气温升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的农作物已进生长高峰期,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病虫害。否则,病虫草害、干旱、渍涝、冰雹等灾害同时发生,或者交替出现,就会导致春种庄稼减产,甚至绝收。
  虽然同样是芒种时节,农人也都十分忙碌,但由于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和种植结构不同,对于忙种的理解和农耕执行上有所区别。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
  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则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四川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
  由此可见,芒种时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碌,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个争先恐后的宏大的劳动场面,这从侧面也印证了我国幅员辽阔、康宁太平的盛世图景。
  我国古人,对芒种的重视程度远超今人,在忙碌之余,还创造了非常有趣的活动,增加了人们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生活的内涵,对芒种也做了非常吉祥的链接和诠释,有更多的指向,并形成了很多习俗。
  嫁树: 在河北盐山“忙种”这天 有“嫁树”的习俗,就是用刀子类的利器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事实上,确实能提高产量,也有一定科学依据,将枣树皮割裂后,可以阻止营养成分沿着枣树皮往下渗透,从而促进枝条的营养。据说,这也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古人在耕种农田的松土过程中无意中碰断树皮,该树不但不减产,反而会增产。也有农人在枣树上拴牲口,由于牲口不断地运动,绳套就会将枣树皮磨成很深的沟痕,甚至形成环状断裂,但也同样增产,因此古人受此启发,就发明了“嫁树”这一活动,足见古人的智慧。
  送花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 花神,是一个传统的活动。尤其是在明、清曾流行着芒种送花神的习俗。因芒种时节,已经是农历五月,显然,这个时段已经过了花开时期,群芳摇落,百花凋零,花神退位,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以此来表达人们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于是,民间便有了与迎花神对应的送花神习俗。虽然,在典籍中很难找到类似的记载,不过,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却有送花神这一习俗的详尽描写:“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都用彩线系在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时至今日,尽管很难再见到送花神的活动,但年年重复绽放的花朵,以及诗人们对花的赞誉,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煮梅:芒种是高温炎热多雨的季 节,也是梅子成熟季节,因为新鲜的青梅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食用,加工方法之一便是煮梅,所以南方盛行芒种煮梅的习俗。
  据说自夏朝始就有了这一习俗。说实话,在高温时节,也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煮梅子是不错的消暑饮品。所以,芒种不妨喝些酸梅汁降温清火。
  若在饮食或烹调菜肴时加点醋,不但 可增加风味,且有保护维生素C及杀 菌功效。“青梅煮酒论英雄”和“望梅止渴”的典故广为人知,梅因此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人们不仅能品尝到味道酸甜的杨梅,还能喝到香甜的杨梅酒。
  安苗:安苗是皖南的农事习俗活 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的收成,安徽南部地区的民众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届时,各家各户都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平平安安。
  晒虾皮:虾皮,是人们甚为喜爱 的产品,虽然不是主菜,但平时做汤、拌菜等均可加入调味,味道鲜美,且经济实惠。芒种季节,毛虾正值产卵期,体质正肥,肉质正实,营养价值更好。在这个时候,沿海一带的渔民们正忙于晒毛虾,这期间晒成的虾皮被人们称为“芒种皮”。虾皮分生晒虾皮和熟晒虾皮两种。生晒虾皮指淡晒成品,其鲜度较高,不容易返潮和霉变;熟晒虾皮加盐煮沸,沥干晒燥,虽然保持鲜味,但是其口感略逊于生晒虾皮。
  打泥巴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在每年的芒种前后,也就是要分栽秧苗的时刻,要过一个青年男女欢乐嬉闹的“打泥巴仗”节日。根据侗族的传统习惯,姑娘结婚后,一般不住在夫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来到夫家小住几天。因此,当夫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夫家来共同插秧。
  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男女青年会集一起,既进行分插秧苗的劳动,也 参加了社交娱乐活动。节日那天,青年们和新婚夫妇一起来到田间插秧,男女之间展开竞赛,你追我赶,十分热闹。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或者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
  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 米饭和100 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 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