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多棱镜(第57期)

2018-06-16    来源 : 洪奇敏

▶  农业灌溉用水5年零增长
  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因水而变, 由“浇地”变“浇作物”,告别“大水漫灌”,5年来,农 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据悉,2016—2017年中央投资232亿元,配套改造248 处大型灌区、262处重点中型灌区和70处大型灌排泵站,同 步推进灌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2012—2016年,农田灌溉水 有效利用系数由0. 516提高到0. 542。
  目前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基本建成重要取水户、重要水功能区和大江大河省界断面三大 监控体系,实现全国75%总许可水量的在线监控,实现中央、 流域、省三级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了流域间、流域上下游、区域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水权交易模式。
  
  ▶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居世界首位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对8个国家的14 项新认定遗产 予以授牌,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 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等4项新遗产名列其中。目前,中 国所获授牌遗产总数已达15项,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自2005 年在6个国家选出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 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起,粮农组织13年来共认定遗产50项, 分布于20 个国家。2012 年,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开展国家级 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现已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91项。
  
  ▶  我国首次推出“ 减盐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中国营养学会近 日联合推出《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力争到2030 年全 国人均盐摄入量下降20%。这是中国首次推出减盐指南。 《指南》建议,企业作为减盐工作的实践者,应本着循 序渐进、分段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2016 年调查的各 类食品钠含量分布现况为基准,逐渐实现到2030 年加工食 品钠含量平均水平降低20%的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盐摄入 量仍高达10.5克/天。
  
  ▶  中国生鲜乳主要指标可媲美发达国家
  首次公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指出:我国生鲜乳 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2015 年,标志 着乳品品质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平均值分别达到3.14% 和3.69%,高于国家标准。菌落总数降到每毫升46.7万CFU(菌 落形成单位),远低于国家标准每毫升200万CFU,体细胞 数降至每毫升33.3万个,主要质量卫生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 水平。
  报告指出,我国奶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奶牛养殖规 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 年存栏100 头 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8.3%,比2008年提高了28.8 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同时奶站机 械设备水平显著提升。可以说,机械化是提高我国奶业总体水平的重要抓手。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经过8年的努力,我国 奶业痛定思痛、绝地反击、浴火重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质量安全水平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  玉米加工业进入新时代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会长佟毅说,2017 年,我国淀粉产 量达到2720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幅15.4%。其中玉米 淀粉产量达到2595 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淀粉深加工产品 产量1450 万吨,比2016 年增加了186 万吨,前10 家玉米 淀粉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7.2%;玉米淀粉需 求大幅增长13.8%,达到2550 万吨。预计2018 年新增产能 将超过500万吨,玉米淀粉仍处于产能过剩阶段,这将促进 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2017年进口玉米282.53万吨,玉米消费达到2.1亿吨, 其中饲用玉米消费增加到1.35 亿吨。预计2018 年玉米种植 面积难以持续下降,进口量有增长空间,消费总量继续提高,价格呈上涨趋势。
  
  ▶  休闲农业需求旺盛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达33亿人次, 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据悉,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为农林牧渔等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十三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亟待提档升级。
  
  ▶  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性增长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 预计,今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将保持恢复性增长,进口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报告称,受益于大豆发展政策,预计大豆种植面积将增 长1.1%,产量超过1500万吨。在需求拉动下,大豆进口继 续维持高位,但进口来源将得到优化。 报告预计,稻谷总产量预计稳定在2亿吨以上;强筋、 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小麦总产量预计同比略减。报告预 计,2018年玉米产量小幅增长;玉米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保 持较快增长,玉米总消费量同比增长2.2%,玉米去库存效 果进一步显现。
  
  ▶  2018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6.25亿吨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市场与 贸易研究室主任李国祥透露,预测2018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 将超过6.2亿吨,可能达到6.25亿吨,比2017年增产1%左右。 据李国祥介绍,2017 年,中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绿,培育农村发展新 动能,成效显著。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 2016 年增加166 万吨,增产0.3%。2017 年粮食总产量水平 是继2013 年中国粮食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以来连续5年稳 定的生产能力的呈现,是历史上第二高产年,标志着中国粮食等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迈上新台阶。
  
  ▶  中国“十大优质稻品种”问世
  近日,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国家优质稻品种攻关推进暨 鉴评推介会上,“通系933”和“龙稻 18”等 10个粳稻品种、“美 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等10个籼稻品种分别获得首届“全 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至此,中国大米品种首次有了官方认定的“十佳品牌”。
  据籼稻品种鉴评组组长谢华安介绍,此次鉴评主要从光 泽度、气味、适口性等6个指标,对照专门购买的日本鱼沼 越光米和泰国茉莉香米进行鉴评,最后从来自全国的75 个 优质品种中分别选出粳米和籼米的“十大优质品种”。
  
  ▶  纳米材料可抑制“水稻吸铅”
  土壤中的铅被水稻根系吸收后,会在籽粒中富集,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和食品安全。近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了纳米羟基磷灰石抑制铅离子迁移的机 制,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科学・纳米》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该研究成果为环境纳米材料抑制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减少铅在水稻体内吸收和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提高稻米质量、保障食品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  小麦A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日前完 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有望 进一步推动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该工作为国内外科研人员解析小麦基因组进化和驯化提供了高质量的基因组信息和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提升小麦产业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世界上40% 的 人口,提供了人类所需热能和蛋白质的20%。我国是世界上 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常年种植面积为2400 万公顷左右, 年产量近1.3亿吨。
  
  ▶  我国益农信息社建成运营16.9万个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7 年底,我国农村地区网民线下 消费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已提升至47.1%。据统计,到 2017 年底,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达27%,农村网民规 模达2.0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5.4%。 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介绍,信息进 村入户工作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我国已建成运营超过16.9 万个益农信息社,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67亿元。 据介绍,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农业农村部在试点地区的每个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实现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一社综合、一站解决”。 唐珂表示,在2018年,将新增部分省份开展整省推进示范, 力争到今年年底覆盖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  我国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超1000万亩
  农业农村部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项 目实施5年来,已在全国15 个省建立整建制推广示范基地 11 个,示范推广面积1000 多万亩,示范区综合经济效益增 加50亿元左右。 据了解,今年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将以油菜、柑橘、樱桃、苹果等作物为重点,建立整建制集 中连片示范区。其中,油菜核心示范区面积5万亩以上,柑 橘、苹果、樱桃、蓝莓、蜜柚、设施番茄、设施草莓等作物0.5 万~ 1万亩。重点示范推广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优化集成技术规程,探索建立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工作机制。
  对华出口超过1.21 亿美元。中国还从俄进口1.07 亿美元的 葵花籽油。进口俄食品较多的国家还包括土耳其、埃及、韩国和哈萨克斯坦。
  
  ▶  甘肃马铃薯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马铃薯是甘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省最具生产潜力、市场优势和开发前景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种植区已 分布全省14 个市(州)的60 余个县,种植面积由2000 年 的626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1083万亩,位列全国第三;总 产量由2000 年的525 万吨提高到2017 年的1300 万吨,位 居全国第二。
  目前,甘肃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  研究表明:生食果蔬可提升生活满意度
  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生食蔬菜水果可能有助预防抑郁,提升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 研究人员分析400多名年轻人饮食习惯,对比生、烹饪 或加工蔬果摄入量,并评估他们的心理状况。综合研究这些人运动、睡眠、慢性疾病和总体饮食情况后发现,摄入生蔬果较多,与经过烹饪、罐装、加工的蔬果相比,食用“状态未经改变”的蔬果关联更佳心理健康。
  他们列出与心理健康关系最密切的十大生蔬果研究对象,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症状较少,它们是胡萝卜、香蕉、苹果、菠菜等绿叶蔬菜、西柚、莴苣、柑橘、浆果、黄瓜和猕猴桃。
  
  ▶  韩科学家将解读水果和蔬菜基因组
  韩国农业部门公布将破译两种受欢迎的农产品基因组的 计划,包括草莓和甜椒。新项目将在2021年前23种有 价值农产品(和动物)的基因组。 基因组计划首先于2014 年开始,作为包括农村发展管 理局和科学与信息通信部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的联合项目。
  作为该项目第一阶段的一部分,了包括甘薯和菊花在内 的17 种农产品的基因组。该项目的第二部分今年继续,预 算为300亿韩元(2280万欧元),官方透露包括300多名研 究人员和25个组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