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西姜寨:乡村振兴在路上

2018-07-16    来源 : 周小英 戈旭皎

红豆杉、柳树、月季、海棠、红 叶石楠、金叶复叶槭……一棵棵树,一株株花,栽出了“大美西姜寨”的美名,也栽下了村民的希望;一片片叶儿肥壮的花生地、已在瓜蔓上孕育出累累“子民”的西瓜地,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一条条乡村路,修出了村民的致富路,更修出了干群之间的“连心路”;一盏盏路灯,点亮了村民回家的路,也点亮了村民的心灯;一个个盘鼓,敲出了村民心中的喜悦, 也敲响了群众幸福的生活……
    6月5~7日,《优质农产品》编 辑部成员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黄竞仪的支持下,在执行总编王谨的带领下,开展走基层采风活动,走进享有“红豆杉之乡”“西瓜大蒜之乡”“盘鼓之乡”“豫剧祥符调发源地”之称的西姜寨乡。该乡曾 荣获2016年度“中国最美村镇”称号, 并获评2017中国最美村镇50强。本刊编辑部记者一行在炎炎的夏日,走进该乡农民的家里,也走进了田间地头,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落地生根、美丽绽放的生动画面和感人场景。

西姜寨:乡村振兴在路上

  农民开始有了品牌理念
  西姜寨乡地处开封市祥符区西南部,位于开港经济区核心地带,境内有运粮河、西干渠、高寨分干渠等河道。
  明清时期繁忙的运粮河,自开封县杏花营农场的秫米店村西北入境,穿杏花营、仙人庄、西姜寨、朱仙镇等乡(镇),最后于大李庄乡的四合庄汇入涡河。运粮河是淮河支流涡河 的支流,流域面积214 平方公里,流 量61 立方米/秒,除涝标准为3年一 遇。运粮河一带是明清时期贾鲁河遗址,当时是河南对外联系的主要水路,尤其江淮一带的“幺幺茶米粟”须通过贾鲁河运往朱仙镇,再销散于汴及华北各省,故又名运粮河。后经数次 黄河泛滥,至1900 年河道淤塞,遂无 航行之利。
  西姜寨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境内北部为沙质土壤,盛产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西姜寨乡的农民大面积种植无公害大蒜,这里的大蒜也颇为有名。 6月6日上午,当地组织召开了乡 干部及各行政村、自然村干部与《优质农产品》编辑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会。
  王谨从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延续和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找准引擎、西姜寨的乡村振兴之路等四个方面,与西姜寨乡基层干部交流了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体会。《优质农产品》杂志编辑部主任张学珍、中国优农协会副秘书长丰峰也即席发言,现场交流气氛活跃。乡党委书记李恒志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为振兴乡村献计献策的会,有利于开拓基层干部视野。会议由西姜寨乡人大主席朱玉忠主持。

西姜寨:乡村振兴在路上
西姜寨乡党委书记 李恒志

  西姜寨乡有种植大蒜的地质条件,大蒜已成为西姜寨乡的富民产业。如位于杞县、尉氏、开封县三县交界处的史岗村,位置偏僻,人均年收入曾一度较低。前些年,在当地领导的引导下,农民开始种植大蒜。当时,大 蒜亩均纯收入是传统农作物的5倍, 群众种植大蒜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
  为了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大蒜品质,村里多次聘请专家指导生产,动员资金宽裕的农民建冷库。再后来,该村又成立了大蒜协会,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检验肥料、培育良种,打造当地优质大蒜品牌,形成了稳定的产、供、销市场。种植大蒜给村民们带来了红 利,史岗村95% 的农户通过种植大蒜 都盖起了两三层的楼房,并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大蒜,发展经济。目前, 西姜寨乡已形成10 万亩无公害大蒜生 产基地,无公害大蒜成了西姜寨的一张名片。
  在西姜寨乡青年创业基地,团委书记李永乐说青创基地是在西姜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成立的,目的在于发挥青年人的优势,挖掘和发现西姜寨的文化内涵,给农民讲述品牌理念,提升西姜寨乡的品牌效应,将西姜寨特色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为全乡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将精准扶贫发展为产业扶贫,带动更多人就业,助力西姜寨的经济发展。
  在现场,青年创业基地的成员展示了“大美西姜寨”这个品牌的花生。
  该品牌的产品有五香味、麻辣味等,记者品尝了这两种口味的花生,口感很好,农家花生味竟然如此地道。原来,西姜寨的土壤决定了这里生产的花生比别的地方的花生个头儿大,再把文化的元素融入产品,讲好品牌故事,那么,花生的营销之路一定会顺畅。因为,打造品牌,不管是农产品品牌,还是区域公用品牌,抑或其他行业的品牌,一定不是为了做品牌而做品牌,其背后一定是有很多东西在支撑。当这些元素凝聚在一起,成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形象,也就成了一个品牌,这样的品牌才具有生命力。
  种植红豆杉,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红豆杉还是一种非常有经济价值的树种。李恒志带领各村遍种红豆杉树。在他的号召下,全乡大大小小的街道两旁都栽种 下了珍稀树种红豆杉,总数达到了180余万棵。而西姜寨乡,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红豆杉之乡”。
  西瓜也是西姜寨的传统优势农作物,西姜寨沙地西瓜一直以来都是优质西瓜的代表。我们在西姜寨乡干部的引导下,参观了当地的西瓜大棚,大棚的主人介绍说,现在大棚里种植 的西瓜品种叫8424,口感非常好,皮 薄瓤红、口感甜脆。所以这种西瓜现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他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种西瓜确实是一条好出路,要是最终真的挣了钱,就带着周围的村民们一起种,让西瓜种植形成规模、做成产业。

  自觉调整种植结构
  特色农作物的种植是推动农业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也在当前新形势下满足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西姜寨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该乡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大蒜、花生、西瓜、蔬菜等;农田防护林有杨树、柳树、刺槐等;经济林以苹果、大枣为主;家畜以黄羊、生猪、山羊、绵羊饲养量较多。
  特色农业健康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合力才能达到,而组合多种因素来形成合力的工作,就需要乡政府在推进特色农业的进程中进行职能转换。
  近年来,通过乡党委、政府的努力,逐步改变了农民的种植观念,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目前,西姜寨乡已形成了以史岗、郭厂为中心的大蒜生产基地;以白庄、大孙为中心的地膜花生基地;以韩寨为中心的优质地膜西瓜种植基地;以杨岗、赵店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基地。
  在工作实践中,西姜寨乡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经验。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他们锐意进取、实干兴业的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操作上,乡政府坚决克服行政命令,不强制农民种什么或不种什么,积极给予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使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
  针对调整种植结构的问题,记者在地头采访了西姜寨乡后岗村农裕合作社的社长刘智勇。他向记者介绍,在他们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问题 迫在眉睫。因为,2017年的大蒜滞销, 农民每亩投入成本达到2000 多元,而 生产出来的大蒜只能卖1000 多元。亏 本怎么办?只有调整种植结构!为此,他亲自带头,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建了大棚种茄子,希望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带动合作社的成员一起致富。
  另外一个合作社的社长陈先生对记者说,调整种植结构,最好有龙头企业的引导。没有龙头企业的引导,农民容易盲目种植,一哄而上,看到效益就种,看不到效益就会放弃。陈 先生所在的合作社2017年种植了大蒜, 由于不好销售,今年他改种西瓜——明 玉西瓜和8424 西瓜。这两个品种的西 瓜,各有特点。明玉西瓜是台湾的品种,皮薄,特别甜,口感清爽,产量不高。 8424西瓜入口即化,亩产8000斤左右, 每斤2元。不足之处在于露天种植的 瓜容易开裂,种植到大棚里面以后, 有效地解决了开裂的问题,1亩地不到 5个西瓜开裂。他的种植面积为5亩左 右,准备带动其他的种植户一起种植。 有的合作社还改种了葡萄,种植 的优质红提,1亩地的产量达到了2000多斤,价格在每斤5元左右。 目前,西姜寨乡关于种植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区域规划十分明确:种植优质花生,打造优质大果花生产业基地,推广高油酸油用、食用优质花生新品种;种植优质大蒜,建设优质大蒜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大蒜机械化播种采收水平;发展优质果蔬,打造胡萝卜、辣椒种植基地……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措施,西姜寨的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合理。
  
  振兴需要人才
  走进西姜寨,我们看到了在田间劳作的多是正当壮年的农民,与有些地方只有老弱病残留守乡村种地形成强烈的反差。原因何在?因为西姜寨乡是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能留住人才,聚拢人心。
  西姜寨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身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
  在外经商,一年能挣上百万元的文生、关随成,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回到各自的村委会,带领群众为村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大王村的支部书记王社军,把自己做大蒜生意挣的钱拿出来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去做的时候,他说:“我做生意挣钱了,要和村里的群众一起分享这份成果!” 不到60 岁的正乡级干部陈永周经 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个“战区”落后,乡里就派他去当“区长”。令人惊叹的是,无论他去哪里,他都能奇迹般地让后进变先进。在他的父亲病重到去世期间,他从未落下自己的工作。他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一年来的工作,抵上了在西姜寨乡工作十几年的工作量,虽然累,但是我觉得很值!”
  西姜寨乡党委采取多种方式凝聚人才。他们既重视青年创客、回村里搞种植的大学生,也重视回乡的乡贤、企业家、复员退伍军人这些人才资源。
  年过七旬的申颜萍老人,放弃城市里的安逸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义务为自己村庄的墙壁画上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小尹口村的妇女主任刘广丽,虽然做了乳腺癌切除手术,但是 她坚持奋斗在一线……
  关灵凤、石磊、虎美玲、王素君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不辞辛苦,齐聚西姜寨,开展豫剧祥符调寻根演 唱活动……
  西姜寨展现出来新风气,吸引十数家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落户西姜寨;为之一新的精神风貌引发游子“回乡潮”,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潮涌 而至……显现着向上向善能量的“大财富”不断汇聚。
  “扎根在西姜寨乡这片热土,大有作为。”西姜寨乡团委书记李永乐如是说。
  
  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在武拐村的广场上,西姜寨乡人大主席朱玉忠围绕西姜寨乡的街长制管理详细地向《优质农产品》编辑部的一行介绍了如何实行街长制进行卫生常态化管理。“整个村庄,眼望过去没有垃圾,这就叫一眼净。”同行的副乡长杜世杰补充道。的确如此,我们一路走来,沿途没有看见白色污染,没有垃圾。
  接着,朱玉忠领我们走进武拐村群众武金科的家中,参观园林庭院。记者看到武金科的庭院里绿树成荫,月季花开得正旺盛,红豆杉焕发着勃 勃生机,红叶石楠露出羞涩的笑意……
  整个院子干干净净,整洁有序,不愧是美丽家园、园林庭院。
  西姜寨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精气神为之一振,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切都与干部敢担当、能担当、勇于担当有关,也与群众能奉献、愿奉献、无私奉献分不开。
  西姜寨乡党委书记李恒志每天起 早贪黑奔波在村里调研,全乡1.7万多 户,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1.2万多 户,全乡的老百姓都知道李书记这个人。乡干部开着自家车、自贴油费和电话费“为群众忙碌”,无人计较;
  村干部卖掉自家牛羊,或者个人借钱、贷款等,“贴钱”建设“大家园”,撂下自家活忙于“大田园”,甘做“赔 本买卖”。全乡31 个行政村自发组织 31 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老人们 义务清扫路面、养护树木从不间断,连癌症患者也投身其间;西干渠清淤工程在寒冬启动,义务大军涌上工地,连坐轮椅、拄拐杖的人也去现场摇旗 呐喊……河务部门原计划60天的任务, 义务大军7天就胜利完工。这就是榜 样的力量,这就是群众的力量,这就是西姜寨的力量!
  为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管理,西姜 寨将全乡31个村委分成10个“战区”, 每个“战区”配一名“区长”和一名包村干部,成立督导组、为民服务队。
  每天利用晨会的时间,全乡将所有工作统一安排布置,由各“区长”组织包村干部和村委落实完成,督导组负责检查任务完成情况,随时通报。各“战区”、各村委将工作进展完成情况通过微信以图片加数字的形式报告上级,督导组随时通报督导结果,完成好的 加分,差的扣分,每月将10个“战区”, 31个村委的得分情况在微信群里公布。 对于得分高、效果好的村委,乡党委政府组织落后村委观摩学习,并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一年的时间下来,通过这种积分制管理,调动了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
  目前,西姜寨乡“美丽家园微信 群”成员已达到495 人,每天通过微 信安排工作不低于6次,各“战区”、 村委进展汇报信息在1600条以上。“战 区”与“战区”比,村委与村委比,街道与街道比,农户与农户比,全乡掀起了一波高过一波的建设“美丽乡村”劳动竞赛高潮。
  西姜寨“美丽乡村”的建设,拉近了干群关系。有群众坦言:“之前领导来村里,我们都是拉着领导的车门不让走。因为有问题需要他们解决。现在领导到我们村里来,我们都是拉着他们的手不让走,因为光想和他们多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
  两年的时间,西姜寨的干部群众勤劳苦干谱写了一曲“大美西姜寨”赞歌。西姜寨乡党委书记李恒志说,如今的西姜寨,路通了,环境变好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就拿千人盘鼓活动来说,从全乡最初仅有几支盘鼓队,到现在走到哪里都能见到盘鼓队的身影,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西姜寨乡的群众也渴望幸福美满的生活,渴望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渴望发展与改变。
  西姜寨乡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在西 姜寨落地,一个50 多平方公里的特色 小镇正在打造,还有大学城、影视城、野生动物园以及田园观光综合体等项目也将在这里落户,未来西姜寨乡人民群众的生活将会越过越好。
  “奋斗的岁月,耐心寻味,这样的生活才充实!”乡党委书记李恒志、乡长刘彬表达了共同的心声。我们祝愿西姜寨的明天越来越辉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