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以感恩之心看待袁隆平

2018-09-16    来源 : 鄂东子

近日从网上读到有关评论袁隆平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科技日报》文章《应该遗忘他吗?》,另一篇是“资本生态圈”公众号文章《袁隆平再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被高票延聘为美国外籍院士,谁的耻辱?》,读后感慨系之,于是有了参考这两篇文章观点写作此文的冲动。据《科技日报》文章披露,近日, 一篇公众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科技日报》记者质问:事实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凭什么成了“杂交水稻之父”?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资本生态圈》公众号,则对袁隆平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鸣不平,认为“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 界粮食奖’等11 项国际大奖的袁隆平。 说他是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甚至是世界顶尖科学家,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吧。但就是这样一位给中国带来世界声誉的科学家,却没资格当选为本国的科学院院士,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两篇文章所持的立场和观点,笔者有不少认同之处。

我认为,做人得有一个基本的品行,吃饱了肚子,应对科学种田人持一种感恩的态度,而不能肚子饱了,就开骂科学种田人。

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他是一个农业科学家,更是一个与农民为伍的农民。记得他获中国英雄人物荣誉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念了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我赞成这样评价袁隆平。

据袁隆平科研团队核心成员邓启云介绍,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在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优良植株,他以为是自然突变,将其收集来做新常规稻品种育种。种出来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该植株后代群体产生了严重分离。不过,由此,袁隆平根据孟德尔遗传学里的遗传规律,推测该植株的“植株高大、产量超群”表现,是“杂种优势”。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是当时业界权威的传统认知,几乎无人质疑。袁隆平发现水稻具杂种优势的现象后,执着地研究和寻求证据。最终,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袁隆平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杂种优势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但要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 种优势则绝非易事。袁隆平团队经过8 年“折腾”,才将其一一攻克。

据介绍,袁隆平得出“自花授粉作物有杂种优势”的方向性判断后,才有人跟进尝试做杂交育种和亲本选育试验。初期结论显示,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杂交种产量不如亲本产量高,但杂种适应性强,在中低产田明显增产,且抗病性也更强。“这就是杂种优势。”袁隆平说。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让业界对袁隆平佩服的,还有他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 行力。1971 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 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 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 年我 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六年时间,在国际上都尤为惊人。

袁隆平的原创性发现,在于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专家朱启升如是说。

据《中国农业科学》等论文数据, 20 世纪70 ~80 年代在同等肥力水平 条件下种植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杂交 稻比普通常规稻产量增产幅度在20% 以上。这成为三系杂交稻在短时期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群众基础”。

“在超级杂交稻研发起步阶段,我们尤为关注如何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在袁先生带领下,我们着力研发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稻,并已得到实现。超级稻不好吃,只是几十 年前的‘印记’。”专家邓启云说。 我国两系杂交稻育种,离不开光温敏和温敏不育材料的发现。我国发现的首个光温敏不育材料,是湖北石 明松教授的农垦58S。袁隆平团队成员 罗孝和,通过杂交转育农垦58S,育成 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两系籼型 不育系培矮64S。因此业界认为,石明 松为两系杂交稻育种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袁隆平团队则将这一原创性材料转变为了生产上实用品种。

不少农业科学家承认,袁隆平还有一项杰出贡献,就是他“保住了”两系杂交育种,这种现下的主流育种技术。在袁隆平领衔全国两系法育种不到两年,就遇到了一个特大“坎儿”: 1989 年夏季前,业界普遍认为两系不 育系育种只受光敏影响。不过,1989 年夏季的一场异常低温,导致了两系不育系材料不稳定,造成了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

一时间,科研界普遍“唱衰”两系育种。这一研究,甚至一度被国家和科研人员放弃。袁隆平顶住高压,积极带领大家寻找大面积制种失败的原因。通过重新研究两系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建立了确保制种安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程序”,使两系法“起死回生”,最终从研究走向了生产应用。

如今,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品种,在市面上也不“罕见”。团队研发的 Y58S 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 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 万亩,成为当时 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 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 亿亩以上。

“不过,市民在超市买到的,一般为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品种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

当然,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不只是需要袁隆平一个科学家,而是需要更多像袁隆平这样执着于农业研究的科学家。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舞台是所有农业科学家共享的,每个科学家都有在舞台上施展才华的机会。每位对当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应给予褒奖。这与充分肯定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做出学术成就并不矛盾。

写到这里,本文且不评论“资本生态圈”公众号中所持的观点,诸如“中国的学术制度是行政化制度,资源分配,利益均分,都由行政决定,导致知识分子无心学习,汲汲于仕途。伴随着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院士这个学术荣誉,也越来越‘异化’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贵族标识’”。“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每一次的院士评选,几乎都是一场内耗严重、成本极大的造星运动。各个部门都要进行角力, 都要分一杯羹。”但中国作为有13 亿 多人口的大国,经常悬着粮食安全之剑,袁隆平这样一位当代最顶尖的农业科学家之一,却没资格当选为本国的科学院院士,这确实使学术界许多持公平理念的人难以接受。是否因袁隆平已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就不能再评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得而知。其实,袁隆平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倒更贴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