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2016年4月,农业部发布《全国 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 全国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划分为重点
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 适度发展区4个区域。其中,潜力增 长区包括东北四省区(辽宁、吉林、 黑龙江和内蒙古)和云南、贵州两省,
一场“生猪北移、南猪北养”就此拉 开帷幕。
2017 年 1 月,牧原股份携30 亿 元在黑龙江设立年出栏200万头的规 模化猪场。而早在2016 年10 月,大
北农和金新农分别斥资20亿元,进驻东北地区。同年11月,温氏股份、天 邦股份和正邦集团在东三省也共规划 了1400万头出栏量的规模化猪场。
大型猪企的纷纷落地,为东北生 猪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活力,同时也给 当地原有的生猪养殖业者带来了巨大 的影响。面对生猪产业的重新布局,
养猪场出路何在、产业链如何延伸、 养殖污染如何应对等,是引进企业和 当地养殖户需要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资源丰富,生猪养殖优势明显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 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东北地区土地、玉米资源丰富, 本就是养殖优势区域。
“相较于南方,这里的土地资源 更为丰富,养殖场布局选址都更容易 一些。”辽宁省北镇市大北农食品有 限公司的负责人刘毅道出了猪企愿意 选择在东北地区落地的一个原因。
东北地区平均人口密度只有175 人 / 平方公里,相对于南方有极强的 消纳能力,在环保压力上要远低于 南方。同时,东北地区丰富的土地
资源让养殖户有足够的土地用以猪 场的建设。 养殖成本低,是东北发展生猪产业的另一个优势。全国畜牧总站体系 建设与推广处副处长杨军香曾经在介
绍生猪养殖成本的布局图时指出,东 北的成本最低、华北次之、华中居中、 华南西南最高。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布局? 大家
都知道,在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就 占了其中的70%,而猪饲料的配方中 玉米就占了高达70%的比例。所以原 料就地转化,不仅能更好地保证饲料
的质量,同时也能节省不少的运输费 用。这使东三省猪饲料单价比其他地 区便宜近0.2 元 / 千克。如果一头猪
按100千克出栏,全程料肉比2.4来算, 一个年出栏10 万头商品猪的养殖场 建在东三省,一年的饲料成本比在南
方少480万元,即降低了7.7%。并且, 政府对东北地区从事生产经营饲料加 工的企业将给予每吨200元的补贴金。
另外,东三省的大气、水质等生 态环境优良,气候冷凉,和南方高温 高湿的环境相比,动物疫病发生概率 更低,药物使用的总量会更少,药物成本较低,更适合发展养殖业。
猪企进驻,对当地生猪产业冲 击大
大型猪企的落地带动了东北生猪产业向规模化转变。比如辽宁省,在南方大型猪企进入之前,当地大多是中小规模的猪企,存栏量超过万头的不过百余家。而现在,随着大型猪企
的进入,一家猪场能养1万头母猪, 一年就能产20万头仔猪。
在带动当地生猪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型猪企的进入也给当地中小型养殖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北迁的
大企业势头很猛,吸收了不少本地的养殖户和养殖基地。”辽宁阜新原种猪场场长邹德华感慨,由于不少本地养殖户选择与大企业合作,再加上市场行情的影响,原种猪场种猪的订单
量比以往少了近20%。
“我们现在是靠质量信誉在支撑,虽然流失了一部分客户,但是总体来说还算稳定。”邹德华说,虽然 种猪价格相对平稳,但单靠生产种猪,
企业很难生存下去,所以未来一方面 会寻求与大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也 有向上游或下游延伸产业链的可能。 “现在养几十头、一二百头的小
规模养殖户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逐 渐呈现出退出的趋势。”辽宁省畜牧 兽医局产业处处长刘怀野说。 不过,在大企业落地之前,市场
的指挥棒就已经开始推着辽宁的一些 养殖户寻找新出路了。
“2014年猪价达到低谷,最低价 达到9.6 元 / 千克,那时候真是喂一 头赔一头。”辽宁省北票市张宪昭温
氏家庭养殖牧场的负责人孙立会说, “后来,我们听说温氏集团那边有保 护价,还负责提供猪苗、饲料、技术 等,考察了几家猪场之后就决定和他
们合作。” “公司+育肥猪场”已成为落地 东北地区的猪企与本地养殖户颇为青
睐的一种模式。“我们有自建的母猪场,生产出的仔猪由养殖户代养。”刘毅说, 企业对合作养殖户也会有一些考量, 猪舍图纸由企业提供,养殖硬件要符
合标准。 “按现在的猪价,自繁自养的话 利润确实要比与企业合作高一些。” 孙立会坦陈,“不过自繁自养承担的 风险更大。现在,公司能给我们兜底,
不会让养殖户赔钱。”
市场引导,东北生猪布局整个 产业链
作为东北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 力,生猪“北移”,不应是单纯养殖, 应该考虑布局整个产业链,把东北打 造成全国猪肉产品生产基地,成为中 国猪肉及其他畜产品的稳固后方,同 时也能更好地维护东北大粮仓的稳定。
除了大型猪企,支持养殖大户、 家庭养殖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 营主体的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 规模经营才是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 题中之意。 然而,在现实中,资金往往制约 着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的发展,为此, 东北地区探索出了一些解决之道。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辽宁省农担 保公司、中国邮储银行辽宁省分行于 5月签署了“牧担贷”贷款业务三方 合作协议,通过政府补贴、银行融资、
担保公司担保方式,共同支持辽宁省 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除了“牧担贷”,6 月 8 日正式 开市运营的国家生猪市场——辽宁
(阜新)市场也让养殖户看到了希望。 通过这个大平台,养殖户在接受评估 后同样能获得一定的贷款支持。
提供资金支持只是这个大平台诸多功能中的一隅。“国家生猪市场实 现了生猪活体‘线上交易+线下交割’, 有效解决了生猪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中间环节过多、融资难等难题。”阜 新市畜牧兽医局总畜牧师席东介绍。 东北生猪产业链经营主体众多, 但屠宰厂与养殖户多为间接的买卖关
系。据初步估算,仅通过引进生猪大 项目新增的生猪出栏能力,辽宁全省 就需要新增约30个像阜新双汇肉类加 工有限公司这样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
为此,当地借鉴大型生猪养殖企 业的做法,试点“大型养殖企业+规 模化育肥猪场”模式,希望大型养殖 企业自建生猪屠宰加工厂,或者通过
股份制、订单等方式紧密合作,将生 猪的产业链条联系在一起。
阜新双汇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负责 人安晓兵向笔者透露,公司收购的大 部分是当地养殖户自养的生猪,也有 部分是通过与大型猪企签订订单进行
生产,他们在考虑未来是否会向养殖 业进行延伸。 “不少企业都在转型,一些饲料 厂借助自身优势向下游延伸,发展生 猪养殖。”刘怀野说,在引进大型生
猪养殖企业的同时,辽宁还将积极推 动屠宰加工业向主产区转移,鼓励发 展畜产品深加工,让大型屠宰企业成 为辽宁现代畜牧产业转型的主力军。
环保问题,南猪北养最需要解决
据统计,2016 年全国共出栏肉 猪71396.57万头。其中,辽宁省出栏 2672.69 万头,占全国肉猪出栏量的
3.74%;吉林省出栏1664.27万头,占 2.33%;黑龙江省出栏1863.37万头,
占2.61%;而像山东、河南这些养殖大省,生猪出栏量分别占全国的6.88% 和8.87%。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东北养猪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在政策 支持下,相信将会很快接过山东、河 南等地养猪业大旗,成为我国养猪业 主产区。 与此同时,养殖污染的问题也引
发广泛关注,在养猪环保南北一盘棋 的情况下,不禁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在南方养猪对环境污染大,那么在北 方养猪就不污染了?东北地区做好应
对准备了吗?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说,南猪北养, 本意绝不会是让污染从发达地区转向 欠发达地区。为此,各级部门都在积
极采取应对措施,力求做到既要青山 绿水,也要猪鸡鸭鹅成群。 与南方相比,东北地广人稀,特 殊的地理条件让其有很多的空间来缓
冲并净化养猪带来的污染。
首先,选择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建 猪场养猪,同时做好粪污处理和有效 利用,保证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 活。其次,东北水网欠发达,从而可
以避免因为水网的交错造成一旦区域 水域受污染整个水系都被污染的危险。 另外,我国养殖业已经从最开始的环 保治污逐步进入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层面上,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也是一 种趋势,目前这种做法在南方一些省 份开始大力推广,这些模式和做法, 也必将通过南猪北养带到北方去。再
加上东北属于大陆性气候,利于猪粪 便的风干处理,从而能有效减少猪粪 的污染。 相信,只要不引污染北上,而是 引资源北上,东北地区定能接住南猪
北养这杆大旗。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