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神秘的查干湖冬捕 ——在冰雪世界里沸腾的原始渔猎文化

在中国著名的“黑土地之乡”——松嫩平原的中部,东北地区的重要铁路干线长(长春)白(白城)线和通(通辽)让(大庆市让湖路站)线,不约而同地绕过一个形似猪肚的“大水泡”,而后在吉林白城的大安市不期而遇。
      这个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大水泡”,实为嫩江支流霍林河末端的“堰塞湖”,现名查干湖。
      查干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谦逊地佩戴着“科尔沁草原上璀璨明珠”的荣誉光环,静默地承载着人们的虔诚与希冀,积淀和演绎着源远流长、引人入胜的冬捕文化。
“人”“湖”不了情
      查干湖边青山头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迹,见证着查干湖与郭尔罗斯人长达一万三千余年的人湖不了情。
      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查干湖无私地浸润着厚重而深沉的郭尔罗斯草原,滋养着勤劳勇敢的郭尔罗斯人民,孕育了众多文化遗产,留下了无数美丽传说,讲述着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传闻轶事。
      在郭尔罗斯草原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清崇德八年(1643年),郭尔罗斯始祖乌巴什之子莽果继位,统领郭尔罗斯部。莽果之妻怀胎十月,忽梦圣洁女神从天而降,言其向往郭尔罗斯部人间圣湖而投其怀,遂生一女,洁净隽秀,取名查干高娃。莽果共有五子三女,次女查干高娃格外聪慧美丽。时逢郭尔罗斯草原上最大的湖泊尚未命名分封,便将其赐封给次女,并以女儿名字封了湖名。查干高娃一生施善积德,造福百姓,查干淖尔(即查干湖)也很快在民间声名远播。
      据史册记载,宋辽时期的查干湖被称为“大水泊”。辽代从圣宗皇帝一直到天祚皇帝,每年春季都千里迢迢地从京城带领群臣及皇后、嫔妃们到查干湖渔猎,称为“春捺钵”,届时会见部落首领,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
      古时的查干湖波光潋滟、水木清华,禽嬉兽戏、鸭飞雁舞,渔猎竞喜、农牧欢歌,难得寻觅的湖光山色、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时有更替,事有兴衰。20世纪70年代,因生态恶化导致霍林河水断流,查干湖水渐竭而盐碱泛、生态劣,湖渐涸而树木枯、鸟兽杳。此湖风光不再,辉煌日趋黯然,渔业几近衰亡。
1976年开始,前郭县举全县之力,组织10万劳动大军,硬靠人挑马拉,用8年时间修成了一条54千米长的人工运河——郭尔罗斯运河,把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引入到查干湖。郭尔罗斯人用劳苦和艰辛唤回了母亲湖的发展青春。
      如今的查干湖,地上荡荡芦苇、地下滚滚石油,水中鱼蛙嬉戏、水上鹅飞鹤鸣。
      查干湖胖头鱼成功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为中国淡水鱼第一名牌,查干湖渔场成为全国淡水鱼类首家获得绿色、有机双认证的企业。
      圣水湖畔的美丽渔村已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渔场变鱼城、鱼产品变鱼商品、渔产业变鱼经济”的华丽转身。

神秘的查干湖冬捕

      人湖不了情,再一次缔结出相依相存、相生相长的历史华章。
      神秘的“祭湖醒网”
      冬季的查干湖银装素裹,就像一块硕大的碧玉镶嵌在飞雪茫茫的北国。每年的阴历十一月,查干湖冬捕都会在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中拉开帷幕。
      祭湖醒网是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所表达的是湖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大自然恩惠的感激,也是郭尔罗斯人精心打造的一张民族旅游的特色牌。
     “祭湖醒网”仪式由来已久。相传1211年,成吉思汗带领九翼铁骑攻占塔虎城后,曾来大水泊(今查干湖)祭祀。在“苏鲁锭”的引领下与众人一道手托“九九礼”,先将一块白毡铺在祭台上,接着依次将九个牛头、九只全羊、九坛奶酒、九碗醍醐、九束檀香、九条哈达、九枝青松、九盏圣灯分别摆放在祭台上,然后用火镰点燃檀香,升起九堆圣火,对日九跪,对湖九拜,齐声祈祷后,将芳香的奶酒洒进大水泊,意为让芳香的奶酒与一望无际的湖水永久融为一体……从此,大水泊被人们称之为查干圣湖。
      祭湖醒网开始前要在冰面上设立苏鲁锭祭坛,搭建90厘米高的冰台,上立九根苏鲁锭;台前摆设一长案,用来放置九种贡品;在贡品案前设立一长形香炉,用来烧香;香案两侧各立一用火撑子支立的圣火盆;香炉前凿开一冰窟,用来祭祀湖神时向湖里敬献牛奶和糖果等贡品;在冰窟两侧各摆放一组渔网,用于祭祀渔网神灵和敬献贡品;在苏鲁锭祭坛两侧各立一冰雪敖包,上面插些松枝,拉几条经幡线;在祭祀现场外围两侧斜前方,各立一排绘有日月火的九面旌旗。
      仪式现场布置好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员依次入位。妙因寺喇嘛一排,两侧各一祭祀者,站立在苏鲁锭祭坛前和贡品案后,喇嘛诵经结束后,中间让出两人位置,由两位祭祀者进入,以便诵辞;查玛舞者、吹号击鼓者和萨满舞者分别站立左右两侧敖包前,渔民分两组分别在查玛舞者和萨满舞者斜后方站立。
      参加祭祀仪式的人员着装也很考究。蒙古族祭祀湖神诵辞者要着蒙古袍,狐皮帽子,皮长靴;蒙古族祭祀渔网诵辞者要着羊皮袄,羊皮帽子,毡靴;蒙古族渔民要着羊皮袄,靰鞡,羊皮帽子;族人管家要着羊皮袄,皮靴,狐皮帽子。县乡场领导及参与者着蒙古袍,皮帽子,皮靴等。

神秘的查干湖冬捕

      冬季祭湖醒网祭祀仪式开始后,由一组喇嘛(至少9人以上)在祭坛前、贡品案后站立诵经;喇嘛向两侧让出两人位子,族人首领在贡品案后站立诵祭湖辞,同时播放音乐,两侧敖包前的左侧跳查玛舞,查玛舞者后面有吹号击鼓者数人,右侧跳萨满舞;鱼把头诵醒网辞,查玛舞和萨满舞继续;两位祭祀诵辞者分别向冰窟和渔网处抛撒贡品;两位祭祀诵辞者各引领喇嘛和渔民代表数人,同时祭祀两处敖包,按顺时针方向绕三圈,同时抛洒牛奶和奶酒;两位祭祀诵辞者分别向两侧的渔民敬酒;喝好“饱肚”壮行酒的渔民队伍赶着马车和爬犁,装满渔网向着冰湖深处急驰而去。
      “祭湖”是蒙古人对湖神的祭祀,“醒网”是萨满人对渔网的祭祀,“祭湖醒网”仪式似乎是在向人们讲述着遥远时空民族征战的金戈铁马、兴衰更替,也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水乳交融。
      传统的民族服饰、虔诚的顶礼膜拜、古老的渔猎模式,始终保持传统的宗教民俗色彩。既像探秘般地走进远逝的楼兰古地,也似冒险般地进入印第安人的部落,置身其中便拥有了一个与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处被自然和人类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互动交流的机会。

神秘的查干湖冬捕

      冬捕的收获和喜悦
      查干湖冬捕,一种古老的渔猎方式。
      祭湖醒网仪式结束后,身穿白茬羊皮袄,腰系宽板皮带的渔工和身系彩条头挂串铃的高头大马拉着装满冬捕鱼具的爬犁,在喧闹的鼓乐声和炸响的鞭炮声中,在查玛舞、萨满舞的跳动中,威武地进入湖中冬捕场地。
      到达预先选定的冬捕场地,渔工们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穿杆引线。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他们都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随着冰面上一串串冬捕的爬犁往来穿梭,渔工们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渐渐响起,高头大马拉动绞盘牵引着钢丝绳嘎嘎转动,沉甸甸的大网开始拖着冰层下的“胖头”、鲤鱼、鲫鱼、鲶鱼、草鱼从出鱼口缓缓露出冰面,渔工们边收网,边将打上来的鱼平摊在冰面上,而后在湖面上码起高高的鱼垛。
      随着渔工们脸上的霜雪渐厚,湖面上的鱼垛渐高,令人争先恐后、心潮澎湃的头鱼拍卖跃然冰面。

神秘的查干湖冬捕

      据说历来帝王都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江山稳固风调雨顺。民间也认为吃头鱼象征着吉祥幸福,预示着成功好运,头鱼拍卖一直是查干湖冬捕的重头戏。自2008年,查干湖冬捕的头鱼以11 099元成交后,价格逐年上升,2012年30多斤的头鱼竟然拍出了34万元的天价。
      2006年,在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期间,查干湖冬捕以单网产量10.45万千克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又以单网产量16.8万千克再次刷新了纪录。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被中国旅游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入选“吉林八景”,被誉为“冰湖腾鱼”。
      北国冬季里的查干湖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镶嵌在郭尔罗斯大草原上。查干湖冬捕,寄托着郭尔罗斯人绚丽的希冀,浓墨重彩出一幅美丽的冰雪画卷,始终散发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气息和原始魅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