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使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官网!

返回官网首页

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

2018-07-16    来源 : 农业农村部部长 韩长赋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深入调研、统筹谋划。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干部开展驻村调研,全面摸清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
  近期,我到费孝通先生80 年前调查过
  并写出《江村经济》一书的村——江村(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调研,对推进乡村振兴做了一些思考。

  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 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 万农村居民市 民化、1000 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 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 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 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 2017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 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 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 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 务工。2017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达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 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 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 将农村从信息孤岛变成了与世界互联 互通。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壁垒,打开了农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这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过去通信不发达,农民对外 界知之甚少。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广 播的普及使农民听到了外面的声音;
  改革开放以后,收音机、电视机逐步 走进农民家庭;21 世纪以来,手机、 电脑、网络向农村覆盖。据统计,我 国农村网民已超过2亿。现在,江村 村民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微信交流、视频对话。电子商务也在农村遍地开花,足不出户就把村里生产的农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中国乡村面临着千年巨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组建农业农村部牵头统筹。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契机和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继续推动乡村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研究乡村,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发展活力,引导加快变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江村变迁是我国乡村发展 的缩影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是典型的江 南水乡、鱼米之乡。1936 年,著名社 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到该村开展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著名的 《江村经济》,记录下了80 多年前中 国乡村的历史图景,后来人们都以江村称呼开弦弓村。
  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但家庭经营传统仍然在延续。80年前, 江村80%农户养蚕,主要是男耕女织, 男的种植稻桑,女的养蚕缫丝。在蚕丝专家费达生等的帮助下,村里成立生丝合作社,办起了生丝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办生丝厂合并归属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改革开 放后,丝织厂等村办企业兴起,20世 纪90年代中期因经营不善破产。进入 21世纪,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 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织、针织为主 体的家庭工业,全村70%以上的劳动 力从事二三产业。2017年,全村农民 人均收入32432 元,村集体收入265 万元。江村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传统农耕生产格局已经被打破,基本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商业村的跨越,但传统仍在继承和延续。从过去的养蚕缫丝到现在的针织衫、窗帘布等纺织品生产,产业优化升级,链条纵向延伸,但江村以纺织业为主业的传统没有变。
  第二,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革, 但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时 代命题。清末和民国时期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江村的土地被分为田底、田面两层,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地 主占有,90% 的家庭只能去承租土地 或者成为佃户。1951 年,江村进行了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江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承包户通过村民小组将土 地逐步流转给30 多个农户发展水产养 殖业。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江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农民重土惜地的观念没有 改变。也正因此,80 年来,围绕处理 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实践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我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看到,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清田方单和民国时期的执业田单上,就已明确界定土地的四至,面积精确到分厘。
  土改结束后按户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积精确到厘毫。今天开展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现在的“三权”分置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更防止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公平。
  第三,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较大 调整,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目前, 江村有420 户1680 人(不包括后来合 并的村),较80 年前分别增长了17% 和15.2%;60 岁以上人口占比32.4%, 增长了近26个百分点。80年前,村里 只有10 家外来户,主要从事理发、银 匠等特殊职业;现在,来江村的外地 人主要是打工就业,最高曾达1000 多 人。尽管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像费孝通所描述的那样,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每一户都可通过亲属、血缘关系的扩展,在村内延伸出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 第四,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传统家庭观念仍然根深蒂固。80 年 前,费孝通描述下的江村,人畜混住,人们每天为温饱奔波操劳,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有溺女婴或流产来控制人口的传统。今天的江村俨然已经是一个城镇小社区,村民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到村里生活居住,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五,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生根 本转变,但自治和德治仍是重要基础。 早在1929 年,江村实行地方自治,由 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担任村长。1935年, 江村实行乡镇保甲长纵横连保连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由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实行村党组织领导 下的村民自治。80 年来,江村治理体 制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但自治和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全面看待农村,科学把握 乡村发展规律
  江村虽只是一个微观主体,但其 80 年的变迁基本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发 展历程。从江村可以看到,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很多传统仍然保持着稳定和延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平稳与跃升共进的状态。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保持足够的 历史耐心。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既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违背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当前实际、不违背发展规律。要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处理好快与慢、量与质、点与面的关系,既把握方向,又把握节奏,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系统性风险,打牢乡村发展的根基。
  二要坚持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发 展一体化。在江村可以感受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各有千秋,因此,才有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的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开始加快,城乡关系正在重塑,城市与乡村的鸿沟逐步打通。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也要尊重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共存共荣、互促互进。
  三要坚持尊重农民,调动农民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凡是农民称道的、满意的、喜欢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凡是农民急需的、期盼的、憧憬的,我们就要努力去解决。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能代替农民、替农民决策,更不能排斥农民。
  四要坚持统筹规划,一张蓝图干 到底。目前农房建设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部门管理、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房型设计、没有建设标准、没有质量验收,这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必成美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和特点,要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机理和历史文脉,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不是缩小版城市,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
  五要坚持人才首要,确保乡村发 展后继有人。江村巨变的根本,是有一批文化素质高、市场意识强、能吃 苦敢拼搏的人才。村民周玉官20 世 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回乡创办了江 村第一个个体工商企业,曾得到费老的鼓励和指导,带动了一批江村人下海创业。这次到江村,我还惊喜地发 现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70 后” 沈斌先后在镇农办、爃烂村工作过, 2017 年来到江村任村支书,他一心想 着推动江村大发展。“80 后”周春燕 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妇女主任,每天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为村民搞好 服务。“90 后”姚凌超大学毕业后回 村开网店,将村里生产的针织衫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新生代偶像。由于生活条件好、发展机会多,江村年轻人外流的不多。这些年轻人正在为这个传统村庄注入新的活力。这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要始终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搭好大舞台留住人才,又种好梧桐树引进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目前,农村 还有2亿多劳动力,要加大培训力度, 充分挖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经理人等农村能人,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今天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要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及乡村走出去的工商业主、退休人员等回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