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青岛农大“毛坨模式”助力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七年巨变

2014-10-29     来源 : 山东农业信息网    作者 : news

      “毛坨村,太偏远,出进交通不方便。远离水源年年旱,土地宽阔光盐碱。人种天收无保障,要想致富难上难。”这段顺口溜曾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一个出了名的“碱窝窝”、贫困村——毛坨村的不变印象。

  这个仅有120户、480多口人的小村庄,地碱、水咸、干旱,尽管拥有6000多亩地,但却基本上大片大片都是“啥也种不了”的盐碱地。然而,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曾经的“不毛之地”就发生了让人不敢想象、甚至不敢相信的巨大变化——“碱窝窝”上长出了绿意诱人的蔬菜,人见人愁的重盐碱地上建起了一座集研发、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

  近日,跟随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负责人王建林老师,走进了毛坨村,切实感受到了黄河三角洲上的新农村之变。

  校村合作,探索盐碱地科技致富路。 “我们全村人都感谢青岛农业大学,是他们,让我们村有了今天的变化……”

  说起村庄变化,党支部书记张玉亭感慨良多。据张玉亭介绍,作为盐碱地上的农民,怎么致富,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一代代毛坨人。在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当地人早年进行过一些改良土壤的尝试,但效果都不好。直到2008年,他在一次会上了解到青岛农业大学有研究盐碱地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的专家,强烈的致富念头支配着自己赶到了青岛。

  张玉亭表达了迫切的科技致富的愿望。而对青岛农业大学这一所有着60多年历史的大学来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一直就是学校多年来坚持的一大办学特色。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建设上有所作为,是农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达成一致后, 2008年10月,学校与利津县政府签署《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书》,成立“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派驻第一批资源环境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到村里,开始了基础性的调研和试验研究。

  当地土壤为中重度盐渍土,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域有着典型性和代表性。如果探索成功,该项目的示范效益无疑是巨大的,对整个黄三角地区的现代农业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示范推广作用。但将学校里的科研成果在当地开花结果也是艰辛的。张玉亭忘不了自2008年以来,一批批“一点架子都没有”的农大专家们与毛坨人吃住在一起、流汗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一批批专家教授们的“一趟趟跑、一遍遍试”,才给了村子新的致富希望。

  经过研究,学校决定重点解决重盐碱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模式。很快,盐碱地改良高产栽培技术、盐碱地工厂化育苗技术、盐碱地绿化植物筛选、台田池塘水产养殖模式、耐盐经济作物筛选等课题先后投入研究当中。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使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随之将“毛坨项目”提上更加重要的日程。12月,学校与毛坨村合作共建了“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后又建设成为“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更大了力量。

  因地制宜,毛坨模式展现体系效应。“大学怎么把研究院建在村里?”不少人觉得奇怪。但正是这种“到村里去”的做法,不仅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与广大农民用户的零距离,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研发与推广的距离。

  经过七年的建设,目前双方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经形成了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无土栽培、稻鸭共生、耐盐林果、粮油栽培等六种生产模式为主的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当地被称为“毛坨模式”:

  在盐碱地改良方面,专家们从研究台田降盐的原理出发,确定了最佳台田高度,较好地解决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潜水位高、矿化度大、盐分极易上升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利用台田水塘发展渔业,做到“上农下渔”,所开展的台田沟锦鲤养殖项目基本解决了“淡鱼咸养”的技术难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

  在蔬菜栽培业上,经过反复实验,专家们在重盐碱地上利用塑料隔绝下层土壤,上层采用有机基质,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蔬菜栽培,较好地解决了重盐碱地栽培蔬菜的技术难题,实现盐碱地有机蔬菜高效生产。在苗木种植上,筛选、鉴定、培育了10余个耐盐的苗木品种,建立了600亩的耐盐苗木基地,引进耐盐葡萄品种5个,建立1500亩的耐盐葡萄基地,亩产值1万元以上,已经是毛坨及周边村支柱产业。今年开展的大棚葡萄,亩产值超过4万元,已经有不少农户开始自发建起葡萄大棚。

  当地传统种植的棉花,生产力低、效益差,农民经常是“连年赔钱连年种”。通过青岛农业大学专家们的引种、试种,筛选出了小麦、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的耐盐种质资源,建立了一整套滨海重盐碱地粮油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在重盐碱地15亩土地上实现了小麦亩产过千斤,重盐碱地膜下滴灌花生长势良好。明年,专家们还将开展重盐碱地小麦、玉米吨粮生产技术和粮油一体化技术研究,建立百亩示范基地。

  此外,在连年涝害的黄河漫滩领域,发展了稻鸭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有机大米和鸭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从毛坨到东营,技术成果成功辐射黄三角。在我国,农技推广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百姓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个新品种或者一项新技术,说的再好也不种;免费赠送的种子、技术也不用,除非能看到地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毛坨村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高效、农村发展的新局面,率先探索出一条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美丽农村”的可行路径。“毛坨效益”显现出来,附近的村镇马上有人来看看、学学,科技农业的示范性也就很快显现出来了。

  据王建林老师介绍,他们推出的稻鸭共生项目位于黄河滩内的郭屋村。当地过去种棉花,因连年涝害经常颗粒无收,还发生过农民找政府要求解决排涝问题的现象。村书记袁兴明看到毛坨村的变化,慕名前来寻求帮助。专家们根据当地资源特征规划了以水稻产业替代棉花解决涝害问题、以稻鸭共生有机大米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引导全村农民组成合作社、共享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这个项目的成功,对黄河三角洲百万亩滩区农业结构调整具有示范意义,对农民向有组织化合作经营迈进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滩区农村的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王建林说。

  七年间,相继落地的这些科研项目,在科学上站得住、技术上行得通、经济上划得来,摸得着、看得见,得到了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普遍认可,因此才会有附近村镇的农民纷纷前来学习和借鉴。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经在东营市建立了9个不同的试验示范基地,,“毛坨模式”已辐射到了除广饶县之外的东营其他各个县区市,毛坨村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整个黄河三角洲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这也正是青岛农业大学的期望。

  “研发、创新、集成、推广,这是科技服务地方的必经过程。毛坨项目就是以村为单位首先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随后进行技术辐射,最终形成了整个东营市的辐射区,从而取得了稳定的成功。”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说。作为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总团的副团长,他认为,如果只能在一个地方、一个产业上成功,那只能算是校地合作的项目,而“毛坨经验”的辐射能力和覆盖范围,充分说明它已经成为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从“毛坨项目”到“毛坨模式”,充分反映了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成果。“我们的思路就是科研工作要更密切联系生产需求,服务要更好地结合产业发展。不仅要继续坚持在服务社会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高校在社会发展当中的贡献度,还要更加结合社会需求,各加上一个‘到底’——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科技到底如何支撑产业发展、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核心的问题就是,产学研结合,到底应该如何结合才有效?”

  以“用”为重,全面助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毛坨村出名了,最得实惠的当然是当地农民。“中央电视台也报道过我们了。现在一说‘利津县毛坨村’,名气不小!名气是我们与大学合作收到的另一项成果,是无形资产!今后一说毛坨村的产品,人家就知道是与大学科研合作的,是有科技含量的。”张玉亭还特意把“青岛农业大学”六个字印在了“毛坨”葡萄的盒子上。

  毛坨村出名了,赢得了各方惊叹——大学与地方合作,在一个小小的村庄也能取得如此成效?

  “‘政产学研用’,我觉得‘用’最重要了!合作出来的成果,最后一定要能用上才是真材实料的好东西!”张玉亭说。

  “用”,主要指“实践应用”。“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从研究开发到市场的周期,而且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事实表明,“毛坨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将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作为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据。“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不能仅仅落在大学与政府签署宏观合作意向书、高校教授受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等层面,必须切实落实到“用”上,与现实需求有效对接,找到具体的着力点,深入推进,将合作“微观化”。

  在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看来,毛坨村现代农业的高效推进,得益于学校和地方通力合作,将政产学研用结合模式的深入实施,同时也得益于青岛农业大学经过60多年发展,部分优势学科在国内拥有的较高学术地位和较大影响,从而使取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具备了支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

  “我们双方刚刚于今年九月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这必将使开展七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全面推向深入。东营市是全国唯一全部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学校能够对东营市发展起到科技支撑作用的优势专业还有很多。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领域,还将取得更好的成绩。”李宝笃对校地合作的前景充满了自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