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国新办就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唐仁健、韩俊答记者问

2018-05-2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7 年 2 月 6 日上午 10 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 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 财办副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解读《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 若干意见》(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人民网记者:一号文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一号文件也是连续 14 年 关注“三农”领域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改革的持续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请唐主 任介绍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的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唐仁健:从2004年开始,连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已经发出了14个 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件事情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 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是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比前13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持了政策的 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每一个文件在每一年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是一号文件本身 有内在的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且很多政策、很多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做完的, 所以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在这个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 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 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这次文件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 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所以今 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就是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 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包括稻谷、小米、玉米等 主要粮食作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 己手上,而且碗里尽可能装中国粮。建设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是为了确保 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够保持基本自给,这些品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 天然橡胶这五大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 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 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 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相互融合。主要目的是形成现 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 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这和刚才的产业园有所区别。目的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的 创新高地,这个落在创新高地上。创业园,现在很多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他们要创业创新,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现在很多地方都打造了这样的创业 园,效果非常好。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 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这个是前提),建设集循环农业、 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总体上来讲,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讲的是平台、抓手、载体。
  
  第二方面,这次文件十分注意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出要大规模 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等方面的政策, 就是人、地、钱这些要素。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我们农田有效 灌溉系数只有0.53,比很多发达国家低了0.2个点。尤其在华北、西北、东北这 三北地区,是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但是现在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同时水资源的 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多年以来我们搞一些引水、调水、南蓄水的工程是非常必要 的,今后这些工程还要搞。但是从长远看,从中国的国情看,解决好缺水和高耗 水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搞节水。因此,这次《意见》强调要把节水 作为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进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 财政资金的使用,这次文件提出要做好整合和撬动这两篇文章。当前经济 下行压力比较大,财力增收也很困难,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两位数以上的、大幅 度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这次总量强调的是适度增加,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 把应该办的事情办好,撬动就是用财政资金作“药引子”,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在用地政策方面,这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闲置宅基地 利用和允许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新业态。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认为有新意的地方,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 文件见物也见人,也就是在农业的主体和人才的保障方面,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 注,提出要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要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等 政策。合作社的建设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效果也非常好,下一步重要方向或者主 要途径是,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这“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 因为近些年虽然专业合作社有很大发展,但是功能不全、服务单一、规模小等问 题还非常突出,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我想各位记者在下面采访、调 研时应该也有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乡村规划、乡村建筑,包括民居民宅,既不规范, 也不符合乡村地域特点的美观,问题在于很多情况是用城市的理念,用城市的研 究院、规划院、设计院去搞农村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结合不好的问 题。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关注,提出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 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 村工匠。
  
  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中国日报记者:现在各种农村创业和返乡创业发展很快,农村新产业和新 业态也蓬勃发展,请问一号文件对此有什么政策支持?

  
  韩俊:最近几年大批农民工、企业主甚至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下乡返乡创业 蓬勃兴起,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非 常迅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 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把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内容写得很足,分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 人员培训等方面。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 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 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文件提出,允许通 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 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 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 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 的有关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的服务平台, 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等。
  
  农业结构调整有很多创新和发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当前的农村发展形 势做出的研判,是一种新的提法。但是实际上农业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一 直在做的工作。我想请问的是,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过去的调结构具体 区别在什么地方?在举措上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实从来没有间断过。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 中期,当时我们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掀起了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潮, 大家记忆犹新的水果水产的发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所以现在产品这么丰富。 之后到了90年代末期,我们的粮食产量到了1万亿斤,具体讲,我印象是1996 年第一次突破1万亿,1998年仍然保持1万亿斤以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就有 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中央也提出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丰年有余这样的重要判断。在这些背景下,再连同后来的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这些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促成了中央当时提出要对农业结构进行 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上世纪最后20年,有这些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口号和要求。但是这次提 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总的感觉是既有传承和 延续,但是更有创新和发展。大体有三点不完全相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 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 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 产结构的问题,通俗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 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前面我讲到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显然比以前的范围大大扩展、内涵大大丰富。要优化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经营结构,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 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当然也包括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规定,但是要更加注 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靠“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个“激活”, 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总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 整,是贯彻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在促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有关举措的考虑和安排方面,和以前的结构调整也有很多 新的不同和要求:
  
  一是从产业发展纵向来看,支持农业生产领域,尽管仍然是重点,但是现 在已不远远局限于生产领域。现在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特 别是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储运、运销等领域,这方面的支持和发展措施非常多。 比如在第15条,发展现代食品工业那一条里面,这次提出在优势农产品产地要 打造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另外要实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动,因为主食跟我 们消费者关系都很密切。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 中央厨房在东部地区,上海、山东等地非常多,非常突出。另外要开发功能性、 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等,这些都体现了和以前仅仅着眼于田头、着眼于初级产品 不完全一样。
  
  二是从横向来看,除了重视支持农业本身,优化农产品本身的供给以外, 这次文件特别强调,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之外,还要着力推动 满足对农业的观光、休闲、康体等,我们叫体验性、服务性的需求。另外还要满 足群众对青山绿水,概括叫生态性、绿色化的需求。这些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所以这些方面,包括刚才韩俊同志讲的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是这些内容,所 以在这些方面的措施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考虑和安排。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 要突出一个“绿”字,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招? 
 
  
  唐仁健: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大概人均8000美元左右、 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也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快速升级的时期。在 这个时期,老百姓对农产品、食品最大的关切概括起来是六个字:优质、多样、 个性。优质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吃得安不安全、放不放心。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如果相对别的行业或者别的领域来讲,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 最重要的是绿色安全和放心,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 恐怕就不能算成功。 农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说比别的领域、别的行业要求更为迫切, 也应该走在前面,也应该蹚出一条路来。具体的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释放了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的强烈信号。这次文件在相应的地方把优质、 安全、绿色非常鲜明地放在前面,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 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我们除了多年强调农业生产要绿色之外, 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上也强调绿色,在以前多年讲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基础上,这次特别加了“农村增绿”,这是新提出的要求。
  
  二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 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看齐,尽 量向发达国家接轨、看齐。加快实现内外标准的统一,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 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包括公用的品牌、区 域的优势品牌、很多传统优势的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通过品牌的建设 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产生正向的激励。
  
  三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 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文件中提到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 这已经起步。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总之,把农 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 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网络。
  
  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记者:刚才唐主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 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的工作。针对这个内容, 具体会最先在哪些省份或者地区实施这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开展,最先会 优先于在哪类作物上做试点?同时因为有机肥类型非常多,什么样标准的有机肥是 可以去替代化肥的?
  
  唐仁健:这项试点是这次一号文件最新提出来的,但是非常重要。至于具 体在哪些地区、哪些品种,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现在正在制定细化方案。当然, 方向先是从鲜活产品做起、从蔬菜水果种植区域大的地方做起,之后往大宗产品、 大田作物推广。
  
  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 经济日报记者:现在财政增收趋缓,但是农业农村发展还有许多花销的地方, 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陆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
  
  唐仁健:农业农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 在经济下行、财力增收困难的背景下,怎么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确实 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有关部门曾经测算,在“十三五”时期,到底农业农村 需要投资多少钱,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测算需要3.4 万亿,其中交通部门测算,仅农村公路建设,还不是建设本身,养护资金就需要 3400多亿,这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已经落实的、 看得到的资金大约只有1/3强。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非常严峻,到底怎么办?首先对“三农”来讲, 无论如何还是要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必须增加,不管增多少也要增加。这次文 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 加。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个是眼睛向内,二是功夫在诗外。眼睛向内就是要用 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实现两手抓。
  
  一手抓“整合”。就是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 怎么整合?我们这些年在黑龙江的“两江平原”、扶贫领域已经实行了很大程度 的探索,但是总的来讲,基层和地方的同志反映,这个整合是“上整下不整”, 上面有政策、有要求,但是在整的具体过程中,下面有很多困难和难言之隐。基 于这个考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这点上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就是要求推进专项 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的整合改革,具体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 的整合管理方式。“大专项”就是以前农口的资金共几十项,每个部门也是十几项, 有的还要更多,今后要求每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整合成几个大的专项,今后就按 这个渠道往下拨钱。“任务清单”就是每年都定一个约束性或者包含一部分非 约束性建设任务的清单。约束性任务就是当年必须专款专用,对非约束性任务, 地方有一定的统筹整合权,可以灵活使用。这样就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方两 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前期文件制定、调研当中,大家反映这个整合是一个很 好的方式。
  
  另一只手抓“撬动”。就是刚才我讲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 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 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PPP。二是实行以奖代补。 你干了,我以奖的形式代补贴。三是贴息,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 去年中央已经建立了担保体系,各省基本都建立了,现在向市县一级延伸。还 有其他渠道、其他行业,也可以建立涉农的担保体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主要是考虑贷款银行出现风险时怎么给他们一定的补偿。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 发展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现在很多行业很热,但是农业领域相对比较少。七是 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 这些措施如果用好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十三五”时期农村建设 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就能够建立起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也能够 疏通资金回流农村的“毛细血管”,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 写得也是最长最多的。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新社记者:现在关于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非常受农民的关注,影响也很大。 我想问一下,现在的进展和成效有哪些?对于下一步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 制,还有收储制度改革有哪些打算和安排?

  
  韩俊: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 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最近三年,在这方 面的改革确实有很多举措,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我们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 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行大豆目标 价格改革的试点,去年又在东北四省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开展玉 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 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个政策2017年不会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 购价政策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 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 合理的比价关系。 下面我再详细说一下玉米。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在密 切跟踪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 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激活了市场。玉米 临时收储政策时,价格最高1 斤定到1.12元,那个价格是不 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 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 四省区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 的玉米占到了88%。现在取消 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 主体入市,这个局面已经形成。
  
  东北玉米市场前两年是比较萧 条的,去年“北粮南运“日益 活跃”,铁路部门压力很大。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开始随行就市,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过去很多加工企业,包 括饲料企业是用从国外进口的玉米,特别是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玉米酒 糟替代国内的玉米。现在价格随行入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这样畜牧 业过腹转化或者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我几次去东北调研,感受到加 工企业的开工率持续回升,甚至一些企业开始扩大玉米加工产能。
  
  第三,提升了竞争力。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 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5月、6月,国内 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差价这么大,国内的企业就不用国内玉米了,我 们的玉米是躺在库里睡大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 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进口玉 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 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前几年因为玉米价格高,农民种玉米赚钱, 所以大量的农民不种大豆改种玉米,现在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逐步校正了农业 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仅黑龙江玉米的播 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第五,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 加生产者补贴,这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给东 北四省区下达了390亿元的补贴资金。按照20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相当于每 亩补170元,按照平均亩产来折算,1斤粮食相当于补2毛钱。东北四省区每亩 地补多少有差距,是按2014年的播种面积来补,各省播种面积2015年和2014 年的数差距比较大,这个补贴现在已经发到农民手里了。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水 平下,农民卖粮的收入加上补贴,农民讲,种玉米还是有账可算、有利可图的。 我到黑龙江调研,很多农民讲,1.12元1斤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农民也知道, 粮食买来就放在库里,根本调不出去,没人到东北调粮食。这个政策是必须要调 整的。
  
  当然,对一些租地大户来讲,如果考虑到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 会低一些。东北地区流转土地1亩地资金要500元,收益会低,有的甚至会亏本。 应当看到,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政策变了,一些地区流转土地的租金已经开始 出现自动下调的趋势。比如在黑龙江,1亩地的租金去年下调了150元左右,这 是合理的。 实践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我们要增强信心, 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当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历新年刚刚过,现在东北农民又是一个卖粮高峰。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 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 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 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 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
  
  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目前一直在推进, 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安排?

  
  唐仁健:确实各方面都非常关心关注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农村是一项 具有基石意义的制度。对这项制度的改革,中央历来是持审慎态度和稳慎导向。
  
  一直提的原则性要求是“稳定和完善”,稳定在先,完善在后。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一直以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但是任何制 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 根据各地试点的探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有关土地制度方面,应该说也是 有一些推进。主要有几点:
  
  第一,所谓“三块地”的试点试验,就是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 用地入市,还有一个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试验。从去年开始,中央已经安排 在全国33个县进行试点,今年在这项试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的要求是统筹协 调推进,把征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两项推广到33个县,面扩开了。
  
  第二,关于“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 这三权对进城农民怎么维护?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 按规定的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
  
  第三,为了探索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地盘活利用 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 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 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 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 的财产性收入。
返回